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马克思群众观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群众观的思想本质,以此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指导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在他的理论成果中有两个伟大的创造,他们是:“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群众的马克思群众观念在中国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与当前中国的基本情况相适应,在持续深入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更好的引导意义。
一、马克思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无产阶级生存状况恶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纵观世界历史,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封建王朝、教堂领袖以及阶级贵族主导着整个社会,他们对农民的剥削使封建社会的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量的土地被没收;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对封建地主更为倚重,而对封建独裁政权的不满也愈来愈多;在封建主义的独裁统治下,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扩散。其后,商品的出现,雇主与劳动力确定了劳动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同时,农民起义、资本主义发展,腐败的封建社会也逐渐没落。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起了产业革命,从而引起了一场生产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主导了世界,从那时起,封建制度就被彻底消灭了。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的生产力迅速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资本主义本身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欧洲的资本主义迅速占据政治和经济的高位,并在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而民众却被排挤在底层,沦为被支配的阶级;刚刚从封建制度中解脱出来的人民,现在又掉进了资本家的陷阱里,他们那野蛮的压榨,也是劳动者恶梦的开端。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大批的劳动者进入工厂,资本家们为了达到追求更多的利润的目地,他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不断加剧对劳动者的剥削,使劳动者工作负担过重而苦不堪言。为了增加产量,资本家雇用童工来制造产品,而这些劳工做得最辛苦,薪水也很低。马克思写道,健壮的成人过早地衰老,孩子们也开始过度衰老,有些人在16岁之前死于肺结核。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工人希望用新制度来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追求真正的解放。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凸显
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表面上充满了活力和繁荣,工人们能靠相对自由的工作得到报酬。但是,在这些看似繁荣昌盛的外表下,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自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这两个对立的阶级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两个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两个阶级的对立矛盾也愈发尖锐。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进行,无产阶级不但在数量上大大超越了资产阶级,而且在不断累积贫穷的情况下它所聚集的反对资产阶级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基本生活状况的日益恶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与阶级斗争的爆发。而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不但有工人阶级的参与,而且广大的民众,包括农民和城镇居民在内的人民群众都同工人们一起,同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作斗争。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作用,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的创造者是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历史是由当权者创造的。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以英雄为中心”的这一错误思想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的劳动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基本力量,而英雄人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历史进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正是把人们的活动当做是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把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的基石。换句话说,人们在社会中所创造的种种行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由于它自己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所以整个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前进。而不是由君主或上层人士来创造,而是由下层的工人来创造。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在进行各类社会交往时,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将各类美好事物以不同的形式记载,由此构成了人类所追逐的“隐形财产”。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民众的立场是决定一个党和政权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而在整个人类的社会中,其实质就是民众对旧制度的颠覆和建立新制度的抗争。
2.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回顾过去,我们会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三十年内,就已经做到了其他党派几百年都办不到的事情和目标,究其原因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站在了一起,我们党一直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同样,马克思主义能够兴盛起来,也是由于其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同志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刻地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意识到一个党能否生存,取决于人民的拥护。因此他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3.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本质是人民的党。而人民群众在选择特定的发展路径时,往往会走最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路径。这样,一个政党,一个社会,它就可以继续前进,这是因为它所遵循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以人为本。列宁曾强调:“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江泽民也是如此,他也曾对实现群众的利益问题进行了阐述:只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人民就会自发地去维护、和拥护这个政党及社会,就会主动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并且积极地与党合作,改善党群关系。
三、马克思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和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在领导人民实践马克思群众观是不可分割的。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要把马克思群众观付诸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群众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法宝。马克思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传承,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群众观的根本内涵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变,始终坚守马克思群众观。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代代领导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内容日益充实和发展,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群众观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充实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重要途径
中国革命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然后才有伟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理论和实际的探索中,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并拥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武器简陋,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长期以来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驱逐了日本帝国主义、把腐败的国民党政权打垮,建设一个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是因为我们党从一开头就对马克思群众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它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得出了紧密联系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的重要结论。
一个党的成败取决于它是否是一个执政党,它的成功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最大化。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人民谋福利,是一个合格的执政党。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一如既往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并且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与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奋勇前进。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
党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把马克思群众观确立为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思路。党要取得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并进,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群众观、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无论何时无论在哪里都要认真倾听人民的心声,要在各领域各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携手并进,朝着实现共同富裕迈进。新时期的共产党人要进一步强化与群众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群众为本、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权益。只有真正了解群众,我们方能听取群众的意见,并能够充分地表达意见,并且在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后,我们的社会实践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
进而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马克思群众观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的群众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的,它强调了人民的历史地位,它是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基础,是指导共产党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盏明灯,是党正确把握与群众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体现了我党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坚定不移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必须始终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群众观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在新时代,继续坚持马克思群众观,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有发展成果,积极动员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激发人们对“中国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全民都能在发展中得到满足。我们要努力做好新时代的人民工作,进一步深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实其理论宝库,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它对社会活动的正面影响,从而在国际上更好地展现我们国家的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3,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谢美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演进及价值[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8(2)
[6]孙婉君.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浙江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乔屹平,男,1998年3月出生,汉族,辽宁锦州人,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王劲松,男,1999年8月出生,满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王建,男,1973年11月出生,满族,辽宁北镇人,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