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及防控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机械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及防控方法

王剑锋

杭州人安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9

摘要:机械加工厂是工业生产领域重要主体,近几年,我国机械加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持续革新,但就目前来看,机械加工厂人员职业病现象普遍存在,职业病出现频次相对较高,所以必须要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举措。本文研究了机械加工的职业病危害, 提出了机械加工行业职业病防控方法和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职业病;危害 ;防控方法

引言

机械加工,是指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的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一般的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相对较小,主要是金属切削中使用的乳化液和切削油对工人的影响。由于机床高速转动,乳化液四处飞溅,易污染皮肤,可引起毛囊炎及粉刺等,在粗磨和精磨过程中还可产生大量的粉尘。因此,机械加工过程一定要做好个人的防护,防范职业病发生,做好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值得关注。

1 机械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

机械加工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喷漆时,可发生苯、甲苯和二甲苯蒸气和雾;电镀时,有硫酸雾以及铬和镍的酸雾,如用金属的碱性铬盐类能产生氰化氢;氩弧焊和等离子焊接时,可产生臭氧和氮氧化物;气焊时,可产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锅炉内电焊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可能很高,主要粉尘作业是铸造,在型砂配制、制型、落砂、清砂等过程,都可使粉尘飞扬,特别是用喷砂工艺修整铸件时,粉尘浓度很高,所用的石英危害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件的磨光与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引起磨工尘肺;电焊时焊药、焊条芯及被焊接的材料,在高温下蒸发产生大量的电焊粉尘和有害气体,长期吸入电焊粉尘可引起电焊工尘肺[1]

噪声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噪声对人体最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对长时间在90dB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严重者发生职业性耳聋。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还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手和手臂机械性伤害最常见,电击和辐射的伤害后果严重,所以人们对其有一定警惕。安全管理部门对待此类事故隐患也比较重视,但对接触有毒、刺激性的或者过敏的化学品带来的危害,常常不被多数人所认识。这种化学性伤害虽未见外伤,但所造成的皮肤损害绝不能忽视。手部反复发生轻微损伤的员工,可能罹患一种称为杜普伊特伦氏挛缩症,这是一种以手掌腱膜收缩性硬化为特征的疾病,可恶化造成手指不可恢复性弯曲。反复的轻微手部损伤而产生的慢性炎症及间质的小出血,风动工具和手持电动工具产生的振动是此症之致病原因。

2 机械加工行业的职业病防控方法

2.1生产控制

机械加工业职业病危害多集中在铸造生产过程中的矽尘危害、涂装生产过程中的苯及同系物等有机溶剂危害和电焊作业中的电焊(烟)尘的职业危害。为此,机械加工产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如下:在车间布局上要考虑减少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问题,如铸造工序中的熔炼炉应放在室外或远离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铆工和电焊、涂喷漆工序应分开布置。重点行业应加强治理整顿,粉尘作业工人的卫生保健措施有: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可及时发现粉尘作业禁忌症,如活动性肺结核,慢性肺部疾病,严重的慢性呼吸道和支气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定期的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异常人员及尘肺病人,及时地采取防护措施;定期进行粉尘检测,了解作业场所劳动条件,及时落实防尘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个体防护[2]

2.2噪声控制措施

噪声控制主要包括对铸造、铸造中的气锤、空压机、机械加工的打磨、抛光、冲压、剪板、切割等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治理。对高强度噪声源可集中布置,并设置隔声屏蔽。空气动力性噪声源应在进气或排气口进行消声处理。预防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主要从改革工艺,以无声或低声工具代替噪声工具;采用隔声、隔震、消声、吸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对集控室和岗位操纵室应采取隔声和吸声处理。加强个体防护,噪声强度超过85dB(A)的工作场所应佩戴有效耳塞及耳罩,往往可得到较好的隔声效果[3]

2.3保护手和手臂的措施

一是在设计、制造设备及工具时,要从安全防护角度予以充分的考虑,配备较完备的防护措施;二是通过合理制定和改善安全操作规程,完善安全防范设施,可以很好地控制手损伤的事故发生。例如对设备的危险部件加装防护罩;对热源和辐射设置屏蔽;配备手柄合理的手工工具等。如果上述这些措施仍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话,则可考虑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在实际生产中要佩戴合适的手和手臂防护用具,或涂抹防护霜膏类护品等,予以经常性保护。防护用具大致可分为手套、指套、手垫、套袖、护肘等。

3 机械加工厂职业病控制的有效措施

3.1风险告知

在机械加工厂生产运营中,加工厂管理人员应做好风险告知工作,首先,应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构建中纳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内容、分级内容、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内容;其次,机械加工厂应将职业危害风险告知卡设置在厂房出入口、危害区域等醒目处,并设置职业病危害风险公告栏,公告职业病危害因素物质理化特性、应急处理措施、防护措施、检测结果、分级结果以及主要风险内容。

3.2分级管控

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工作中受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程度,机械加工厂可以实施分级管控工作。

首先,针对低风险岗位,在现有作业条件下,作业人员身体健康通常不会受到职业病危害影响,此类岗位工作人员应保持作业方式,并严格佩戴防护用品;

其次,针对在现有环境中身体健康可能会受到轻度影响的岗位工作人员,机械加工厂应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将警示标识、职业病危害影响告知栏、危害风险告知卡设置在作业场所。还应组织一般风险岗位人员开展卫生专题培训,对人员个体防护用品佩戴情况进行检查,提升风险防控力度。除此之外,还应严格开展健康监护工作,对危害因素强度进行定期检测。

再次,针对可能受到一般健康危害的岗位人员,机械加工厂应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并组织培训工作、告知工作。还应采用科学纠正措施、管理措施,以模锻机操作工为例,工人可能会受到噪声、高温、粉尘因素影响,为管理此类风险因素,机械加工厂就应针对职业病防治、卫生基本知识、卫生管理制度、防护措施、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还应定期检查职工健康情况,调整作业时间,并将吸尘罩设置在尘源处、划分独立作业区域,实现局部送风降温[4]

最后,针对可能会让工作人员受到重大健康危害的工作岗位,机械加工厂应对此类岗位作业活动予以立即停止,采用多种方法降低健康危害,进行有效整改。

结语

总之,机械加工行业员工远离职业病伤害需要各方努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如何让企业戴上职业防护的“安全帽”。至少应该做到,提高职业病危害的认识,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所导致的危害,还要完善相关法规,从而保护人员身心健康,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文涛,冯小武.焊条电弧焊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J].职业与健康,2019(6):51-54.

[2]洪桂香.机械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及防控方法[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19(2):44-48.

[3]陈汪洋.某机械加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8):3730.

[4]吕太杰,韩树君,马岩.船用柴油机装备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9(4):29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