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一流课程建设方兴未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与认可的针灸人才,课程建设就要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文件、系统化的双语课程、特色化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化的实践操作、包容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促进针灸双语课程建设。
关键词:针灸;一流课程;双语教学;中医药文化;
针灸是是我国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然科学领域之一,目前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提出:打造高水平国际针灸传播和交流的合作平台,建立全国一流的针灸国际培训基地和针灸对外交流窗口。随着越来越多的对外针灸教育、培训与交流增多,一专多能的国际通用型针灸高级人才需求越来越强[1]。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如何强化和提升针灸双语教学水平,更好的实现针灸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愿景,是针灸双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1 针灸双语课程建设中的不足
1.1针灸双语课程开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从全国23所中医院校开展针灸双语教学情况来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为重点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及针灸对外教育、培训、交流。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开展此项工作的院校达到了75%,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部分院校每年都派出青年骨干专任教师出国进修、考察访问和交流,通过对他们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中外教育理念的融合和科研思维方法的相互借鉴,以提升针灸对外教育、和双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也有多所中医药院校先后专门开设了涉外针灸本科专业班,招收外语(主要为英语)底子扎实,热爱针灸的学生,以双语教学为重点,毕业后专门从事针灸及其相关学科的对外教育、培训和交流等工作。但在实际中,既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又具备娴熟双语交流能力的师资严重匮乏。
1.2 针灸双语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不足
双语教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较为重视的语言教育内容,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开设5%一10%的双语课程,课程指标A级标准中明文规定“双语教学课程门数占全校必修课门数的比例要≥8%”。新世纪,中医院校理应担负向世界传播针灸的使命,培养一批既具备针灸专业知识,掌握医疗技能,又精通外语,能承担国际交流的新型针灸人才。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还未有对针灸双语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未明确针灸双语教学的实践。
1.3 对针灸双语教学意义和影响的认识不足
提高针灸文化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通过双语教育,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中的中医药优势资源,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向国际化发展[2]。针灸双语教学地开展,把针灸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针灸专业知识,掌握医疗技能,又精通外语,能承担国际交流的新型复合型针灸人才,这是文化自信需要。全国针灸双语教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均衡开展,有利于“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输出,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化的针灸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针灸对外教育、交流的持续开展。随着外国学生逐年增多,对外交流日益增强,双语教学是一个有效的对外交流培训的途径。更有利于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
2 针灸双语课程建设的措施与策略
2.1研究教学文件的编制,突出教材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学文件包含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等等,依据课程体系的建立,构建以上所列教学文件,尤其要重视教材的编制,教材是其余教学文件的基础,它所反映出来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的体例编排要科学,符合中外学生的认知习惯,体现知识体系的前沿性和新颖性。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理论知识易于掌握,实践技能易于操作,知识的更新及时等方面。
2.2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融合
双语教学课程不同于常规汉语课程,外文语言的特征重在融入了文化性,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的变化,或者语言的相互翻译,更重要的是要准确表现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如何准确的在国际传播中医药,根源就在于语言的翻译。这在构建该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中文教材体例,又要突出外文语言表达惯例,既要保持传统针灸学的精髓,又要符合外籍人员的认知习惯,以利于学生能够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语言互译中所反映的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融合,兼收并蓄。
2.3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双语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特色
探索传统授课、多媒体、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采取教学模具、卡片图画、影像展示、虚拟仿真等手段,协调统一两种语言的表达意境,重点突出非汉语词汇和语句的掌握理解,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重在学以致用。
2.4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传承和包容
传统的中医学课程的系统性、抽象性、应用性都很强,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要教好这样一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目前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环境中,要突出传帮带的作用,重在对中医文化,针灸文化精髓的传承,遵古而不泥古。同时,双语教学还对教师提出包容性的要求,不仅在知识方面有包容,在文化方面也要包容“非此即彼”和“先入为主”的教学意识是不可取的。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人员的思想和教学理念要统一和协调。
3结语
“十四五”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期,针灸教育要作为中医药教育的先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与认可的针灸人才,课程建设就要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以针灸国际教育、培训和交流为依托,探索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方法,在国际化浪潮下,使传统而古老的中医药文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同时,通过培养的一专多能复合型针灸人才,传承和发扬针灸文化,提升中医针灸对外教育品牌形象和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针灸界的主导权,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3]。
一流课程建设方兴未艾,在双语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总结、凝练出适合双语教学适用的授课模式,促进针灸双语课程开发、文化传播、科学研究及对外交流、培训等项目的开展。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文件、系统化的双语课程、特色化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化的实践操作、包容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促进针灸双语课程建设。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做好针灸双语课程建设,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荣培晶,陈瑜,王瑜,等.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08):2884-2888.
[2]王瑞,李静.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3):1-6.
[3]孙源源,王玉芬,熊季霞.国际化视角下针灸-中药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08):2028-2031.
基金支持:
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针灸治疗学》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研发与实践,编号202101161002;
2.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针灸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YB-201807。
作者简介:王薇,女,1978.3- ,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