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园艺路学校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革新。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鼓励要将现代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培育学生应有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化资源作为博物馆实体馆藏信息化、数字化的产物,极大地延伸了实体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契合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并且,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摆脱了时空束缚,有助于为教师教学方式的丰富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网络新媒体在生活中不断渗透,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主张“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提倡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1]在此背景之下,利用博物馆数字资源来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做法得到了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讨论。[2]笔者拟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的使用为例,就博物馆数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具体运用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博物馆数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博物馆是文物的重要储藏单位。在科技的推动下,博物馆逐渐朝着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其馆藏实体资源也得到了极大延伸,实现了虚拟化,通过数字展览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合理利用博物馆数字资源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契合学科教育目的,提供丰厚优质教学资源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重要历史文物的保管陈列机构,汇聚着各式各样的人类文化瑰宝,诉说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除了陈展文物以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等功能外,还不可推托地肩负起包括青少年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职责。[3]
而历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开设的众多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一样,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并且,历史因其学科特性,具有教化、启智、吸收和传承文化等功能,在学生个人情操的培育、个人修养的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增强、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相契合。
历史学家李剑鸣先生认为,“历史在含义上有三种形态:一是历史,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一切;二是史料,是过去发生的一切留下来的痕迹;三是史学,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认识。”[4]同样,徐蓝教授指出,“用丰富的史料‘重构’历史事实,回到‘现场’”是教学流程经线的重要内容。[5]可见,无论是李剑鸣先生对“历史”概念的分层剖析还是徐蓝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学流程“经线”的深层解读都告诉我们:“史料”作为“过去的痕迹”,是研究“过去”与获得认识的核心纽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史料的研习。由于篇幅有限,统编教材虽也精选了一些史料,但因多为文字史料等因素仍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获得认识的生成性体验,拓展史料这一课程教学资源便成为了当务之急。
如前所述,博物馆是文物的集合处,可谓是“史料的汇集地”。对此,不光是初中课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校外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6]可见,博物馆以具体的藏品为媒介,帮助学生走近历史现场,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优质、可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
(二)摆脱时空束缚,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校外课程资源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但在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如时空限制等诸多问题。如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址可以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历史感受,但外出参观必然涉及到每日固定课表的调动、交通出行规划等复杂的工作制定。这无疑是对校外课程开发与利用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幸而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众多大型博物馆逐渐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即“将自身文物与标本藏品及陈列展览采取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加工、整序以供社会观众游览观赏。”[7]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8年时就已经具备了数字资源库、全景虚拟漫游、移动设备客户端、社交媒体资讯等网络服务资源。[8]数字化的博物馆不仅继承了实体博物馆的传统业务,而且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一方面,博物馆数字资源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另一方面,它解决了学生因地理、经济、时间等因素无法随时随地参观实体博物馆的难题,同时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相应阶段的课程标准均指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如前所述,博物馆是“史料的汇集地”。博物馆数字资源能将见证历史发展过程的馆藏文物通过互联网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来分析文物呈现出来的信息,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且,可视的历史数字资源既可以构建历史时空,也可以与传世文献史料进行互证互补,还可以形象呈现国家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同时,将作为信息化产物的博物馆数字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绝佳方式,丰富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其学习主体地位。这对于实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培育而言,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助推力。
二、博物馆数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其形式日渐丰富。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可以浏览到的就有图文类、音视频类及虚拟展厅等,满足不同主题的教学需要。下文将结合部分教学主题中对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具体应用进行阐释。
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进入“国博导览”小程序,可以见到当前国家博物馆所设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还分有“2小时版”、“6小时版”、“儿童版”及“青少版”等共5个版本(图1-1“国博导览”小程序页面),供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浏览。其中,“青少年版”的编写更为符合初中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运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更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相关思考,激发其探索欲、求知欲。该陈列以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为主要脉络,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这恰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下册所呈现出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所契合。因此,在完成了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后,可以利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设计一节主题探究活动课,帮助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梳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展品,形成带有小程序码的图片(如图1-2“舞蹈纹彩陶盆”),插入课件,以便在教学过程扫码中使用。
图1-1 “国博导览”小程序页面 图1-2 “舞蹈纹彩陶盆”分享页面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国博导览”小程序)
通过对不同时期展品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初步理解实物史料的含义,并尝试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史料说明各时代的特征。中国古代史距今甚远,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博物馆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真实感受非常必要。而博物院数字资源更能打破时空界限,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初中生难以到实体博物馆接触国家级文物的问题。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微信服务号中提供的资源中,不仅仅有对展品的图文、音视频简介,还有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在计算机中模拟出三维空间的“虚拟展厅”。这类展厅以参观者第一人称视角,结合图文、音频、视频等,将展厅场景进行整体呈现,给浏览者提供沉浸式参观体验。因时地受限,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不便于亲临国家博物馆参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参观,也为学生课后拓展延伸学习提供了一个渠道。当前,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微信服务号开放共72个虚拟展厅,包括已超过展览时间的临时展览、正在展出的巡展、专题展览及主题展览等。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历史、科技、艺术、生活、思想、国际交流等领域,为开展“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提供了多个角度。其中,2018年展出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目前仍可网上浏览。该主题展览呈现了从1978年-2018年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尊重人民意愿,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精选该展览中的内容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此外,因虚拟展厅不受时地限制,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项目式学习,形成研究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
三、结语
前文略举二例,对博物馆数字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微信服务号,开放多个展厅,展示众多国家级藏品,为民众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方式,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目前,我国博物馆资源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也都通过微信服务号开放“虚拟展厅”、“特展回顾”等内容,极大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资源。将博物馆数字资源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丰富历史课堂体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陈红京.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人文艺术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齐越.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论坛,2019(6)
[8]徐蓝.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读[J].历史教学问题,2020(4)
[9]陈幻新.“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学,2018(21)
[10]张卫,宁刚.数字博物馆概述[J].古今农业,2000(4)
[11]赵璨.数字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3页。
[2] 如常慧芹:《数字化博物馆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1期;罗小霞、鄢雨琴:《数字博物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14期。
[3] 详见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东南论坛》2010年第6期。
[4]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91页。
[5] 徐蓝:《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解读》,《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4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9页
[7] 张卫、宁刚:《数字博物馆概述》,《古今农业》2000年第4期。
[8] 陈幻新:《“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学》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