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孔维权 毛新雨 邓雅欣

武汉东湖学院 孔维权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 9 亿农民,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基础教育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对该热点问题进行相关政策及现状分析,并结合农村实际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最后试寻找相关对策,探索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帮扶措施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问题。根据民政部 2016 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 0 到 16 周岁的留守儿童约 902 万人。正因为留守,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呵护,使其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发展上极易产生偏离和异常。【1】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值得关注,对其持续研究,才能采取适宜的帮扶措施。

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重要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狭义的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家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基本解体,众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出现新方式:单亲教育、隔代教养、亲朋监护和无人监护。在我国农村家庭外出务工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务工,其中以父亲外出务工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家庭成为隐性的单亲家庭。隔代教养是指孩子的父母因各种原因不能照顾孩子,祖父母替代父母担当孩子的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监护人。大多数农村祖辈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凭着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教养第三代,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导致教养质量下降,还有相当一部分长辈对孩子溺爱严重,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农民工采取了亲朋监护的方式。亲戚朋友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生活方面,照顾到吃饱穿暖,极少关注他们的情感培养、心理慰藉,忽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甚至一部分农民工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既没有隔代教养,又没有寄托亲戚朋友照看,无人监护,成为有家的孤儿。

因此,家庭教育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并且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对于一个孩子的日后的生活习惯、行为性格、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由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引起的,更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由于历史原因,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正是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农民尽管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但户口依旧是农村的,各种的福利待遇不能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尤其是与这种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相对应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等现象。【2】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想其子女在打工城市上学,需要缴纳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在有些城市设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他们的升学由于不同地区中高考制度的限制也难以解决。其次,地方基层政府方面未给予留守儿童足够重视。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地基层政府支持农民外出打工,而对留守儿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二是学校环境因素。除了有农村教育系统对留守儿童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往往主要培养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视对性格孤僻成绩欠佳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这一原因;还有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办学条件较差,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缺少研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失学、辍学现象严重。【3】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是道德价值观的异化。家庭的道德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者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榜样的作用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社会的关系。留守儿童家庭中,以隔代教育为主。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监护人通常采取两种教育模式。⼀种是上⼀代人无法适应新环境,仍保持原有的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采取打骂形式,强行用自己的行为代替社会主流⾏为规范,向子女灌输⼀些错误的道德观念。从小把孩子束缚在家庭、自我的小圈子,向孩子灌输的多是些利己主义的思想,与公而忘私,贡献社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另一种是儿童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由于父母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管,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广大农村,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孩子由于无大人监护发生溺水身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童工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普通孩子相比比较脆弱,容易行为失控、违法犯罪甚至走上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

二是生活技能教育的淡化。生存技能教育是培养独立能⼒的必经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劳动的机械化和社会化,使教育重点倾向于智力教育而忽视体力教育。在“学习好就好”“我们当年受的苦太多,现在不能让孩⼦再受罪”等⼼态的驱使下,凡事包办代替,导致孩⼦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的能力⾮常差。长时间的重脑力轻体力造就的无疑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也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独立能力的培养。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功能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既可以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又可以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协同度。而作为教师,也需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学习状况。如老师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并举办爷爷奶奶讲座,通过“如何与孩子沟通”“科学的家教方法”等专题讲座,启发改变祖辈教育方式,促进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吸引社会关注,取得不错的成效。教师走访和学校举办讲座等方式,有利于将家庭的基础教育、学校的通识教育、社会的引领教育相互结合,促进留守儿童心灵健康、知识丰盈、观念正确,并发展成为思想和能力都完善的社会个体。

(二)优化教育环境,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学习为主的家庭气氛

民主、和谐、温馨、求知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必然对孩子的未来成长起着积极影响;相反,争吵、烦乱、寻求享乐刺激的家庭环境,必将对孩子的未来成长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在家庭的大环境下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关系和谐。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注意家庭氛围的亲和性,情感的双向交流,教育和谐有序,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淡化教育痕迹,优化教育环境,启发自我教育,特别要注意创设学习为主的家庭气氛。

参考文献:

【1】马瑞娟,王秀丽.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0(3)

【2】谷龙飞.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周华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