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 阜阳,236000
摘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阜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推进阜阳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路径,以期为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各级政府面临的现实发展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顶层设计。近年来,各省市也结合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步骤。阜阳市是人口、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大,是其特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研究阜阳新型城镇化的成就与问题,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有利于阜阳市牢牢抓住国家“十四五”规划提供的机遇,发挥其比较优势,制定出实事求是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稳定发展的具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协调发展的局面,推动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 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多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城镇化的概念。狭义的城镇化即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广义的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要素包括人口、非农产品、资本、市场等社会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现代城市集中 并逐渐增长,从而使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在立足我国国情并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城镇化工作作出的再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城镇化,其核心和真谛是“以人为核心”,摒弃了“偏向城市”“忽视乡村”的发展思维。对阜阳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吸纳、集聚农业转移人口的强大作用,统筹推进阜城与五县市组群发展,积极构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推动形成以阜城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中小城市为骨干、特色城镇为支撑、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城乡发展体系。
二、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城镇建设全面提速
城镇区域不断扩大。2010年以来,阜阳坚持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城镇区域不断扩张。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末的82.6平方公里扩大至2020年末的152平方公里,年均扩大6.3%。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美誉度明显提升。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十年来,阜阳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南新区、西湖新区、高铁新区建设和“一湖两河”岸线整治成效明显,颍东、泉北拓展区加快建设,朝阳大道颍河桥、向阳路颍河桥、西湖大道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市民中心、市医院南区和双清湾公园、岳家湖公园等投入使用。阜城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8.35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不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阜阳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805.2亿元,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4.0:37.0:49.0,产业结构演变为“三二一”模式,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效拉动了全市城镇的集聚水平。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增长。2020年阜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36.6亿元,同比增长3.5%,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9.7%。城镇的发展和扩大,拉动阜阳市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2010年以来,阜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17.2%。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比全省快2.4个百分点。
3、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4元,比2010年增加19562元,十年间年均增长9.5%;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1178元增加到2020年的21689元,增长94.0%。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0年的39.3%下降到2020年的32.7%。特色小镇不断涌现。随着乡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建设形成热潮,乡村发展不仅注重产业升级,更关注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全市乡村面貌大为改观。以西湖镇、正午镇等乡镇作为首批重点培育城镇,进一步增强了城镇聚焦功能和规模效益,不断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区域发展核心。
(二)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进程有待加快。阜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城镇化水平一直位居全省后位。2010年,当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9.68%,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42.99%时,阜阳城镇化率仅有31.49%;与全省相差11.50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达18.19个百分点。2020年,阜阳城镇化率41.97%,刚接近十年前的全省平均水平时,安徽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33%,而全国城镇化率(63.89%)正向70%发起了冲刺。对标全省全国,我市城镇化进程仍有不小的差距。
2、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意愿不强。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改革深入推进,每户农民有每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和各项农业补贴,加上近年来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导致相当一部分有能力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只愿在城镇就业生活而不愿落户城镇。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比城镇户口申领手续简单、条件更低,且基本上与城镇户口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降低了城镇户口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3、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较弱。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应有能够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饱和度。目前,阜阳市大企业大集团少,产业链条短,工业化水平偏低,园区发展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基本以传统商贸流通业态为主,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镇有效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4、县域发展存在差距。阜阳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水平相差较大等特征比较明显。部分县城镇化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市平均水平,已经成为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短板。从全市情况看,八个县市区中,沿淮三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区一市”的城镇化水平要高于“四县”,其中颍州区的城镇化率最高,为64.61%,阜南县最低,仅为29.28%,两者相差35.33个百分点。从城镇建设看,阜阳市共有1960个村(居)委会,而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能够计算为城镇点的,只有553个居(村)委会,仅占28.21%。其中,临泉县共有395个村(居)委会,城镇点只有81个,占20.51%;阜南县共有331个村(居)委会,城镇点只有58个,占17.52%,分别低于全市7.7个点和10.69个百分点。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近几年,阜阳市经济稳步增长,发展趋势良好,城镇化发展 也稳步推进,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也逐 渐显露,其主要表现,一是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二是市政公用设施供求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阜阳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导致城市公用系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 求,如不加以解决,就无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三、提升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建议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长期以来,阜阳市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半市民化”、“异地城镇化”现象突出,大量进城农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市。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重点,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落户城镇。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坚决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预算内投资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县市区倾斜,通过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城镇吸纳就业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产业是城镇化的“火车头”,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是吸引和支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前提。目前,阜阳市有280万农民工在外务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意愿普遍不高,归根到底还是发达地区产业发达、经济活跃、就业需求旺盛,而本地城镇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机会偏少,导致城镇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因此,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把推进工业化、发展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县城和城镇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二、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吸引一批事业有成的阜阳籍企业家把合适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发展,鼓励积累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需求。
(三)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镇能级和品位
要紧密对接国家、省城镇化空间布局,融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等发展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集约高效开发。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大新城发展和城市更新力度,积极推进“退城进园”,引导城市向紧凑集约方向发展。深入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化,全面提升城镇内在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阜阳。
(四)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四位一体新格局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具备条件的蚌埠、阜阳等市有序打造成为Ⅱ型大城市”。阜阳市位居豫皖城市群、华东经济圈、大京九经济带的结合部,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区,中原经济区门户城市,人口、改革、政策红利叠加释放,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市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力争建设成为“引领皖西北、辐射豫东南、崛起大中原、融入长三角”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应坚持不懈推进城市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多规合一”实施,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快速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拓展城市规模,重点推进城南新区、西湖新区、高铁新区和颍东、颍泉拓展区建设;加强县城建设,深入推进五县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特色塑造、环境改造,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县级城市,提升县域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五)聚焦“五有并轨”,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一是加快推进劳有所得。加强政府、企业、个人的多方合作,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充分利用农民工创业园等载体,鼓励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二是稳步推进住有所居。把推进新市民进城与商品房去库存结合起来,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出台差异化的购房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进城购房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给予更多补贴。将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方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三是有序推进学有所教。畅通入学渠道,简化就读手续,实行“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调整完善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规划,加大基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保障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或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建校办学,着力消除“大班额”现象。四是深入推进病有所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等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做好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完善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五是扎实推进老有所养。加快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动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当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规定享有养老保险待遇。
四、结语
目前,阜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立足阜阳实际,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推动阜阳市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各县级中等城市,全面推进中心城镇和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文明水平,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燕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之关系辨析———基于“三块地”改革的视角[J].广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63-68、75.
[2] 钟晨, 张晓朴. 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提升有助于新 型城镇化建设吗[ J]. 财经科学. 2017(7):30-39.
[3] 辛宝英.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 2020(5):117-122.
[4] 秦德智,陈军,何梦丹.云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协调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10):192-199.
[5] 文丰安,王星.新时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 理论基础与推动路径[J].新视野, 2020(3):39-44.
[作者简介]邵梦洁(1992-),女,汉族,安徽太和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马基本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阜阳市2022年社科规划课题《阜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FSK 2022021),2022年度阜阳市党校系统科研课题《阜阳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FYDXKT20226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