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92
摘要: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南水北调后具有重大意义的水利工程,是跨越行政区划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旅游转型升级新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引江济淮,生态文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水利旅游
跨流域调水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方法从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以便促进缺水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缓解流域人畜用水的矛盾。跨流域调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调水工程鼻祖当选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南水北调后具有重大意义的水利工程,是跨越行政区划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工程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贯通,途径皖豫两省,将皖江城市带与中原城市群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不仅具有缓解淮河干旱缺水、构建国家南北水运大动脉、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巨大综合效益,而且对沿线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加快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业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正在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下,引江济淮工程设施具有发展水利旅游的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安徽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对于整合工程沿线旅游资源,带动周边旅游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引江济淮工程作为一个跨流域的调水工程,不仅具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其建设对于改善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工程建设各个方面,将助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旅游转型升级新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
(一)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的严格管控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划定三级管控范围,落实生态管控要求:
一级核心区内旅游开发的管控要求: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原则上禁止规模化城乡建设行为;严格控制游人规模,严格控制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游览建设项目;
二级缓冲区内旅游开发的管控要求: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应提出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并提出生态补偿措施;除必要的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生态旅游,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三级协调区内旅游开发管控要求:适度开展各类生态旅游建设活动,包括科普宣传、旅游发展,安排实验、教学、考察、经营等活动;建筑施工采取低扰动的措施,避免破坏生境。
(二)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1)自然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开发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域的保护法规和总体规划,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相协调。
对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分类管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旅游区的地面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的I类标准,其他类型旅游区执行II类标准。森林公园等旅游区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一级标准,其他类型旅游区执行二级标准。旅游区的交通噪声要控制在60分贝以下。
(2)人文旅游资源保护
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物古迹保护的关系,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带开发。保持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新建建筑和设施与古迹环境的融为一体,保证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协调进行。对重要、珍贵的文物古迹资源所在地,要控制游客规模,旅游活动不能进入绝对保护区域。
二、旅游开发与生态修复
(一)林带修复与旅游开发
创新旅林融合发展模式,助推全域旅游新发展。充分发挥瓦埠湖、菜子湖、引江济淮主干线沿线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的生态林资源优势,以森林、湿地、观光果园、花圃及其他森林类型景区为载体,打造集养生休闲、森林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开发“林业+旅游”的旅游模式,实现林带修复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统一。
(二)湿地修复与旅游开发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为保护为前提的发展利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湿地类型多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沿淮湿地类型和湿地旅游资源的分析,探索适宜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类型和模式,提出借助自然力,改变沿线湿地利用方式的新思路。协调自然、经济、景观和文化等的综合关系,促进全要素融合发展。
三、开展全域旅游新征程
坚持生态、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相促进的发展思路,适应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求,以水利工程旅游为纽带,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线,融合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研考察等系列旅游产品,着力构建依线成廊、依点成圈、联圈成带的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旅游纵贯带,积极培育水韵江淮、生态运河旅游品牌形象,推进工程沿线形成根植水利、服务行业、造福百姓、反哺生态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在保障工程调水、航运和生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运用生态理念、文化创意和产业思维,融入地方元素,体现时代要求,深入发掘水利枢纽、输水河道和调蓄水库的旅游功能,依托输水线路,精心打造运河风景廊道。
按照依托节点、串联周边、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以重大工程景观为节点,以共同和相似旅游特征为纽带,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立协作共建机制,依托水利景区,缔造旅游协作圈。
加快生态文明旅游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旅游带建设,积极搭建跨市县生态旅游合作平台。积极加入长江水道治理,加强巢湖、菜子湖、瓦埠湖等大型湖泊的生态建设,加强皖北塌陷区生态治理,优化皖北生态旅游环境,治理淮河沿线湿地,改善淮河沿线景观,加强涡河、沙颍河、茨淮新河等河流的生态保育修复工作,促进“旅游+农业”和“旅游+生态”融合发展。
四、结语
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探索,重点研究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具体策略和理念,可以总结跨流域调水工程沿线的开发与保护应是:调水工程沿线的发展侧重于生态旅游、水利旅游,不因旅游发展带来环境保护压力,而是就现有资源发展旅游,同时注重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配套,最小化旅游人群的环境影响。具体而言:
生态保护方面: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滨水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结合城镇发展对开敞空间的需求,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关系;寻求如何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和修复,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保护;研究适用于各段饮水工程中的生态渡槽工艺方案,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旅游开发方面:通过“+旅游”的方式激活滨水城乡经济活力;通过打造旅游城镇、旅游乡村,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共同参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建设;研究分析“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寻求适合各段的旅游发展,农业发展思路;结合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打造新型水利设施景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3)《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
(4)《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5)《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6)《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7)《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8)《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