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维度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以实践维度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

 ,周洋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鹤岗市154100

[摘 要] 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人才要久久为功,在说教式授课基础上,拓展实践维度教学方法,分别从学以致用、行以致远,立足国情、全球视野,以美育人、践行法治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自觉将德育、美育、法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将课堂知识体系转化为实践动能,通过实践把知识能力智慧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代引领力、核心创造力、进步驱动力。使学生自觉成长为“有信仰的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进而成为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政治素养师德师风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后继有人”就要“立德树人”。如何从思想根源、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学用结合上培养当代青少年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少年强则国强”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生机勃勃、精神焕发,他们身上所焕发的精气神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美德、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志有为的创新热情。但培养有高尚道德、有爱国情感、有精神境界的人才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久久为功的结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思路,通过实践维度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习近平15岁时来到梁家河插队,20岁就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习近平总书记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生经历,诠释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恰恰说明了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体系应该从课堂向社会延伸、由知识体系向实践维度转化、以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深入探究、指导实践,只有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才能够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作用

一、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学问学问,学之精髓在于“问”,在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做学问,绝不应该沦为坐着看学问,而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体现社会价值,让学问真正的鲜活起来、“功利”起来。将课堂知识体系转化为实践动能,通过实践把知识能力智慧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代引领力、核心创造力、进步驱动力。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始终贯穿着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理念。治政之要,在于探弊端之根源究社会之痹症解时代之疑问。问题就是众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的关键一环是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才会迎刃而解,避免小矛盾酝酿出大矛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思考问题,以长远眼光、发展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还要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未雨绸缪、统筹兼顾。让课堂知识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转化为实践动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社会进步的推动器、民族兴旺的永动机。

二、立足国情、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三种视野”:要有知识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有历史视野,要有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世界如何发展,课程都要立足中国国情。以中国现状为背景,以传统优秀文化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抓手,牢牢把握中国国情、深刻洞悉政治动向、广泛吸收世界文明,使课堂授课要有国际眼光,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观、人类观、大历史观、国际关系观、生态伦理观。

三、以美育人、践行法治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要求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在实践中加强美育、德育和法育势在必行。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应该贯穿于课程的始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课堂教学要通过美育使学生们认知美、感受美、践行美、创造美,进而行为美、思想美、品德美、人格美。同学们可以自己传递真善美的思想,比如讲一位英雄的事迹、介绍一篇优美文字、欣赏一幅美妙的画作、聆听一首动听的音乐、朗诵一篇古诗古文都可以是对美的学习和感悟。教师更应着力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讲解;通过欣赏优雅艺术;通过榜样的力量、楷模的引领等等方式让同学们领略思想的美、理论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中国语言的美,在美中塑造人格、涵养人性。

法育,也就是法治教育。法育事关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事关公平正义的维护,事关每个公民的合法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法治教育就是为公平正义的“桃花源”铺路架梁、打稳地基的必备前提。让法治教育走入课堂是全民普法的关键环节,将法治的种子种植在学生的心中,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尊法守法懂法的好公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讲授上,应在说教式授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环节。在使学生了解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真正了解法治的含义、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比如可以开设法律小讲堂让学生们自己上台讲授一些法律常识、案例,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针对生活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们担任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使学生们在模拟法庭上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神圣,加深对法律的认知和了解,知道如何通过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法律辩论赛,通过对一些案件的疑点难点进行辩论,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够明确辨析生活中的侵权行为;学生自行制作普法微课堂、普法微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法治知识,培养法治理念,让法育成为一股清泉沁润着学生的心田。通过实践教学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有助于克服我们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就要坚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精神。锚定目标、敢作敢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真正用行动诠释忠诚本色,用担当彰显信仰力量。

坚守“直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敢拼精神。逆水行舟、永不言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克服“怕”的思想、“懒”的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拼搏。

坚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精神。勇于涉险滩,敢于啃骨头,善于克难关,求真务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作风勇当新时代新征程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 人民日报,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