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5G”时代信息传播新载体对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教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4

 浅析“5G”时代信息传播新载体对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教学的影响

易笃红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532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支撑。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将“四史”融进“十大”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四史”的育人作用,实现与育人工作的相融相促,对引领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定初心和磅礴力量。具体而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斗争史,也是党自我革命、自我建设的奋斗史。“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长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土壤的成长史。“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锐意改革、全面开放的创新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可以说,“四史”不仅是回顾过往的重要记录,更是指引未来的重要启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四史”学习教育作出重要论述。教育部也发文阐述要在高校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并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四史”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至此,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关于推进“四史”学习教育的文件接连出台,使得全国上下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的新热潮。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坚持从“四史”教育中汲取立德树人的动力源泉,筑牢“四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根基,把“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与“十大”育人体系工作的相融相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学好“四史”这门必修课。使学生从“四史”中筑牢信仰根基、锤炼意志品质、汲取奋进力量,必将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5G”时代;信息传播新载体;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教学;影响

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青年学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积极、正确的意识形态思想。高职院校也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务,因此应结合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内容与思想的要求,积极探索“四维”教育格局,培养优秀人才,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主要内涵

(一)筑牢话语权

话语权也即引导思想和控制行为的话语影响力。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身处传统媒体及各种新媒体所营造的信息海洋之中,受到来自各方主体的话语影响,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力崇拜、自我中心、快乐万岁、不劳而获等负面思想。为此,高职院校应确定自身在庞杂话语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实施一体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打造意识形态教育影响力,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权,成为影响、引导和培养学生意识形态观念的重要主体。

(二)抓牢主力军

“校园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培养一支立场坚定、能力过硬、是非鲜明、敢抓敢管、善战能战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要抓牢主力军队伍建设,培养既有坚定意识形态立场和高水平意识形态分辨能力,又有敢于指出问题、勇于打头阵、可以解决问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主动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形态环境,发现意识形态问题,探索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和策略,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充实教育内容

意识形态是思想、观点、伦理、道德等要素构成的观念集合。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论述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内容,包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构建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加强与负面意识形态的斗争,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培养能够复兴民族的奋斗者等。高职院校必须秉持“系统性”与“针对性”原则来建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感与认同感。

(四)站稳教育阵地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高职院校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十分多样,但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特征来打造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承担起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策划、实施、监评、改革的主体任务,切实有效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校园“两微一抖一端一平台”则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阵地,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抢占新媒体空间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校园文化与专业课程体系也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各自特点来探索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开设“四史”教育的选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方面,并围绕此来开展教学,只要不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做法,都应该及时纠正。”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落实,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整体角度上来说,“四史”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要求,首先就是让学生了解“四史”的演进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就是把握其意识形态教育属性,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历史观方面的指导;最后就是让学生认清相关逻辑,如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等。针对此,高职院校方面应该认清这一点,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合理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使其能够融入思政课堂和教材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好选修课,基于各方面要求合理落实课程。同时,保质保量地开展“四史”选修课教学,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务管理系统中。二是编写合适的教材。就当前情况来看,教育部已经着手进行了相关教材编写工作,并全面投入了应用。在这一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二次编写,使其能更契合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其作用。三是围绕“四史”教育目标进行集体配合,相互讨论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二)发挥必修课程的优势

将“四史”教育定性为思政课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中选择一门课程学习,从选课机制上来说,难以确保学生选修所有的“四史”课程,所以得有着新的机制进行弥补。为此,在开设“四史”教育选修课程以外,还应该将其中的内容渗透进思政课程中,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有效解决“四史”教育的覆盖面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知识点中,重心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上,教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面也广。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知识点中,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史、在华传播史等。思政课程内容主要就是进行思想品德与法治教育,和“四史”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如果不能与中共党史相结合,那便很难将理想信念问题解释清楚;不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相结合,那便很难讲好民族精神、依法治国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知识点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认清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等的缘由,使得学生也能朝着这一方面不断前进。在这之中,教学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四史”教育内容。在思政课中合理融入“四史”教学内容,首先就需要深层次地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共同点、切入点等。将“四史”教育内容合理渗透进思政课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二是结合思政课必修课和“四史”教育内容设置相关教育专题,这样有助于促进思政课与“四史”教育更深层次地结合,使得学生不仅能学到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能掌握“四史”教育相关内容,形成正确的三观,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组织思政课教师的培训

对于“四史”教育的融入而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可以说,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就是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要让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四史”教育课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而且属于选修课,所以不论是专门引进教师,还是从以往的教师中调整,都得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思政课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四史”教育融入对教师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十分有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思政课教学十分看重,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给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首先就是完善“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其次就是引入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促进思政教师“四史”教育能力提升。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转变思政教师的传统认知,认清“四史”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与相关学会应该举办各种相关的研讨会和交流会,促进“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

三、优化措施分析

(一)与文化育人相融,重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学校的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甚至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都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其中所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元素等均与“四史”一脉相承。因此,学校要深入挖掘“四史”的育人内涵,做好融合文章。具体来说,可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四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开设“文化大讲堂”,举办专题讲座,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不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创作一批以历史事件和革命先驱为原型的歌舞、音乐、戏剧作品,开展“红色剧场”演出;访谈一些院校老前辈,抢救他们记忆中的党史、军史资料;通过“读、讲、绘、听、观、展”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在校园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丰富文化活动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广大青年学生生动、鲜活、深刻地学习“四史”、增强文化向心力,让“四史”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促相融。

(二)与网络育人相融,重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新媒体平台之中

“四史”学习教育要想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需要插上新媒体“翅膀”,快速传播到青年学生的眼里、心里、脑里。通过新媒体矩阵建设,不断优化使用微信、微博、易班、哔哩哔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启“四史”学习教育“云课堂”,创新实现读、听、悟、谈四种“云上学习”模式。开设《我来读“四史”》专栏,由学生宣讲团按照原著章节、篇目进行分段录制,让全校师生收听、学习、领悟;开设《新闻速递》专栏,将校内各类“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四史”学习教育微氛围;开设《红色故事》专栏,以短视频的形式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点燃大学生学“四史”的热情。生动、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离不开幕后的运营团队。为此,要组建一支政治素养强、知识素养高、媒介素养好、技术水平扎实、充满热情与干劲的师生队伍,做到内容发布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常态性,保证教育频率和效率,把好网络舆情关。同时,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要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图文并茂、影音共振,增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感召力,以此来营造轻松自主、交互体验的常态化良性学习氛围,打造新媒体工作室。

(三)与心理育人相融,重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主渠道,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中所积淀的坚守信仰、忠于理想的革命精神,披荆斩棘、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心怀天下、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勇于开拓、谋求发展的改革意识,坚定道路、追求卓越的自信气质等,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所必需的生命韧性和精神源泉。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中。具体说来,推动“四史”内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示范教材,知识上要做到“融合覆盖”。推进“四史”内容进“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情景剧、心理脱口秀,活动上要做到“融合再现”。推进“四史”内容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选聘培养、咨询场地建设和咨询氛围营造,服务上要做到“融合强化”。推进“四史”内容进心理健康测评、预警防控体系,干预上要做到“融合高效”。通过多重融合,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变化,进而转变认知,改变自身行为。不断学习“四史”并体会感悟其中丰富的历史精神和英雄人物事迹,可以让学生以历史的智慧、榜样的力量积极培育自身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

(四)与管理育人相融,重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校纪校规教育之中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向辉煌、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与党严明的纪律、高度的自律、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分不开。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样。若想取得实效,就要在从严治校、依法治校上下功夫,在规矩意识、纪律意识上下功夫,让学生领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将“四史”中的管理性元素、法治性元素、纪律性元素深挖发散,结合学校的管理章程、校纪校规、文明自律公约等的修订完善,发动全校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协同推进,让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也能成为“四史”教育、思政教育的育人手段。特别是校纪校规教育,学校要将“四史”融进校史、规章制度的编订修订工作中,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学生大一入学到大三实习离校,根据其成长特点,分年级分阶段教育引导,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落实落细,使学生逐步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引导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懂法律守规矩、懂节制守自律,争做“四有”好青年。

(五)与服务育人相融,重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德育与劳育之中

“四史”中蕴藏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与生活作风,这也是学校开展德育与劳育工作的首要源泉。因此,将“四史”教育融进其中,对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明确服务育人职能,以德育为教育方针、以劳育为抓手,从以劳润德、以劳促勤、以劳启智三个层面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德育和劳育的相促相融。为此,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劳模事迹宣讲”,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深入人心;采用岗位体验、勤工助学、知识宣讲、演习演练等浸润式、体验式的育人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通过“劳动”征文、“光盘行动”打卡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文明守纪、实干笃行、敬业奉献的优良品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各项学习和生活。党的精神谱系的内容,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信念内核。2021年适逢党的百年华诞,回顾百年历程,是波澜壮阔的一百年,是披荆斩棘的一百年,也是初心如磐不负使命的一百年。党的历史,是由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和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先贤楷模们共同绘就的,是一部最伟大最厚重的教科书。“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要想读好这本大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要切实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开展党史故事诵读、党史故事演讲、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等等。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我省的红色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学生在对红色足迹的追寻过程中,一定会受到直击灵魂的震撼,从而对模糊和平面化的历史概念有更加切实的理解。除了注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外,还要注意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如探寻家乡红色事迹、颂扬红色家风等等。还要注意趁热打铁,让学生第一时间将所认识的、所感悟到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如某同学在参观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写出了这样的心得:“那些年轻着的战士将永远年轻,他们的牺牲重如泰山,让我想到了喀喇昆仑山上卫国戍边的英魂,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们、永远牢记历史,我为他们而骄傲,我也骄傲自己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我想我会一辈子铭记今天的一切,我要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我的热爱。”“我哭了,实实在在地破防了,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甚至有些烈士,牺牲的时候还没有我大,但是却为祖国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突然觉得脸上发烫,我开始反思: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需要怎样的方式才最合适呢?仿佛雷声一般,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我心头响起———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不要忘了过去,要珍惜时光,盛世青年当自强,要有理想信念,那就是对于他们最好的告慰。”“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有这么大的震撼心灵的感动,我在感动中,觉察到自己对于那段历史岁月的想法,是那么的苍白。原来历史是真切的,鲜活生动的。而不是像我之前一直以为的那样,还好,我没有错过。”学生们的表述大多质朴无华,但却传递出他们对红色精神谱系的真心热爱。要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历史并不遥远,而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是一张板着脸说教的面孔,而是有情感有温度有感染力的。只有大力加强党史系列学习教育,让红色记忆永远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褪色,让红色信念永远植根在学生的血脉之中,让红色养分滋养学生的心田,自觉赓续红色基因。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合理融入“四史”教育十分有必要,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不过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认清“四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然后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要求合理落实,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这样才能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更好地契合社会对职业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于良.高校“四史”教育:价值旨归·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8):62-64.

[2]鲍江,赵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高教论坛,2021(03):45-47.

[3]邢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3):92-101.

[4]唐俊,张劲松.“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74-76.

[5]于克斌,易海江.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症结”与“处方”[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6(06):32-37.

[6]周文翠.精准思维与协同机制:“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与行动[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6):134-141.

[7]刘廓.使命担当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35-38.

挂靠项目: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课题名称:5G时代下高职院校“四史”教育新载体研究,项目编号:2021SZ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