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圣雄氯碱有限公司
摘要:对于职业学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而言,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一个专业,对于工业的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有着“眼睛”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专业,如何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实用人才至关重要,而这关键就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关键词:工业分析;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对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来说,课程尤为重要,其设置是否科学,实际的质量如何,实施是否具体,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对于人才质量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决定着所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特色,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另外,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想实现培养目标,要想保证培养的规格,课程是媒介,如果没有了课程,其它一切都是无法达到具体落实的。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学科课程”的设计可以说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学科都是结合实际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科的性质,进行科学组织,都有自己的学习课时数和周期,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逻辑性强,系统性高,简约实用,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国通用学科课程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逐渐成为了最为认可的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像德国、加拿大以及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都开始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其本质在于培训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目前这种课程模式在中职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尚且处在概念层面,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形式依然在沿用,尤其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手段都没有完成到能力本位的转换。
2构建原则
2.1针对性原则:对接企业需求
现代学徒制区别于普通职业学校教育在于能够无缝对接企业需求,为此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块应涵盖企业认同的包括文化、技能、发展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基于该课程,通过双导师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快速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
2.2实践性原则:传统与创新并存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仍应在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要求下构建,遵循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可在常规公共基础课上渗透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增加岗位群技能课程。
2.3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教学,除了促使学徒快速为企业所用,还在于关注其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帮助学徒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身素质得以可持续发展。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应该考虑多导师共同培养的原则。
3课程体系建设的工作过程
3.1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展开调研。由专业带头人牵头,教师深入走访企业,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调查表,召开专家论证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探讨,总结技能型人才在专业岗位发展情况,以及各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根据技能要求确定核心课程,重新调整课程体系。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与实践专家商讨,最终达成共同意见。
3.2双导师授课安排
工业分析与检验现代学徒制三个课程模块的具体实施如下。第一、二学年教授“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及“专业技能课程”两个模块,大部分课程由学校教师在学校完成授课,灵活利用每周三下午(学校安排教师教研活动,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邀请企业导师教授企业文化、职业规划、岗位素养、企业常规技能等。“岗位技能模块”则由企业导师根据校企共编教材《企业综合项目分析》,于第五学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交替授课,此外,该学期还需进行“化学检验工”的技能取证工作,由校企教师、导师共同指导、考评完成。第六学期,经过双向选择后,学生进入厦门钨业顶岗实习,两年半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后,学生在导师的带教下,能很快地进入角色,独立完成大部分的检测工作。
3.3建立并不断健全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人才的培养是第一要务,而且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更为关键的是具备极强的职业能力,必须是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实用型人才。这样的话,就需要对中职教育未来的就业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属性,培养知识储备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工业分析人才与检验人才。
虽然只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但是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就务必要依托化工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产品链进行,必须要围绕工业分析和检验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来进行,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是能够与企业共同来完成的,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4构建基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操作过程的体现,也是新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以具体的分析项目为学习载体,制定项目达成目标、完成项目所需知识及项目实施的过程建议;并制定出具体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标准。
3.5教学条件保障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不只是为了达到所学专业设定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考、总结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属于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模拟实习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达到匹配的效果,想要达到以上成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保障,多开展校企合作,学生逐渐适应企业的工作任务,另外学校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这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需具备分析化学实训室,光谱实训室、电化学实训室、油品分析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化工产品检测实训室等实训室,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近几年,用人单位开始投用一些智能化的高精尖设备,但这些仪器往往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部分高校受经费和教资的限制,很少购置用于开展实训,导致市场上专业的分析仪器操作人才短缺。精密仪器虚拟仿真实训可满足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学生通过操作仿真软件反复练习各类仪器的操作步骤、参数设置、数据分析和日常维护等操作要点,进而熟悉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规范。即使无实物练习也可加深学生对各类精密仪器检测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仪器的动手能力。因此建设分析仪器仿真项目实训室可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是保障教学条件的一项重要举措。
3.6加强职业引导
双导师授课中,应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帮助每位学徒很好地明确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以此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职业引导并不只局限于某门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更强调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为此,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应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助力其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结论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对职业学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和了解,也明确了课程的现状和面临的一些难题,因此,笔者认为一定要转变思想,提升认识,在对课程给予更多重视的前提下,从多个层面努力,共同做好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从而为其积极效用的发挥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维思.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蔡添娇.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