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43
摘要:目的:探究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72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均分后进行常规护理(对比组)和常规护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健康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并统计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研究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依从率及护理满足率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后不但利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的提升,而且可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应从性,同时可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效果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多为支气管-肺组织或肺部的动脉血管出现异样,使肺动脉内出现高压,从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右心室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变化,具有病发率高、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等特征。肺功能和心功能异常是该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给患者带来较大生理和心理压力,降低其生活及生存质量。针对该病症临床主张通过积极进行抗感染、改善心肺功能等综合治疗,并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来促进患者恢复,提高预后效果。鉴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2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价值。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肺炎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将其均分后以研究组和对比组命名,两组基线资料统计如下,研究组(n=36)男、女患者例数比为21(占比58.33%):15(占比41.67%),患者年龄最上限为74岁,最下限为54岁,中位年龄数值为(67.03±1.72)岁;对比组(n=36)男、女患者例数比为20(占比55.56%):16(占比44.44%),患者年龄最上限为79岁,最下限为51岁,中位年龄数值为(68.95±1.81)岁。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对比中,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可进行下一步对比。
1.2方法
1.2.1对比组
对比组施护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具体包括病情监控、用药指导、饮食干预、口头宣教、心理疏导以及环境护理等。
1.2.2研究组
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由科室主任负责小组的管理工作,组内成员包括主治医生、专科护理人员以及专业营养师,结合临床实际案例科学制定健康教育护理计划;(2)健康知识宣教方式: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健康知识讲座或经验交流座谈会,并结合视听材料和临床典型案例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并改善其治疗态度,确保患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临床治疗。同时,需积极、耐心的为患者答疑解惑,及时纠正患者的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为宣教过程中应尽可能少的使用专业术语,确保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充分理解。(3)宣教内容:①心理教育: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评估其负性情绪存在情况,并追溯负性情绪产生原因,以便及时予以其对症心理疏导;同时,授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情绪调整方法,包括注意力转移法、心理暗示法、放松训练等。并向患者普及健康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②饮食教育:综合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情况及实际病况,为其制定利于病情恢复的饮食计划,促使患者秉持少量多餐原则尽可能多的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且易于消化类食物,并纠正患者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③运动教育:护理人员应在明确其具体病况的基础上为其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以期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指导工作,并向其宣教坚持康复训练对病情恢复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其配合度。④吐痰指导:向患者详细说明影响其吐痰的因素,并授予其正确的吐痰方式和临床呼吸技巧。⑤告知患者相关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及用药时间,并向其详细说明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禁忌证等,同时叮嘱患者不要擅自改药、停药等,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全面提升药物认知水平,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1)于患者出院前统计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2)跟踪随访半年后,统计两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依从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检验值为P<0.05时表示两组组间差异较大且具有可比性。
2.1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观察表1可知,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94.44%)、健康行为依从率(91.67%)及护理满足度(97.22%)显著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的对比组(69.44%、58.33%、77.78%)。组间差异明显,P<0.05。
表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组别 | 健康知识知晓率 | 健康行为依从率 | 护理满意度 |
对比组(n=36) | 25(69.44) | 21(58.33) | 28(77.78) |
研究组(n=36) | 34(94.44) | 33(91.67) | 35(97.22) |
x²值 | 6.873 | 11.583 | 3.486 |
P值 | 0.009 | 0.002 | 0.002 |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通常伴有程度不一的乏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若处理不当会引起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降低其生活质量的同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规护理模式通常是针对病情治疗开展的一种基础性护理干预,该护理模式下的健康知识宣教环节较为笼统,管理不够细致[1]。鉴于此,我院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了健康教育,且在肺源性心脏病中取得了较为理想化的护理效果[2]。本研究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对研究组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健康行为依从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与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临床干预的对比组相比,本组护理效果更加确切,P<0.05。分析原因是因为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以及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来实现改善、维持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种花费少、见效快的系统性、针对性的社会和教育活动,该护理模式的开展能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管理,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同时促使其更好的进行日常管理和风险规避[3]。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依从率,并促进了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小花,李国英,郭冬霞,陈洁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科学,2018,8(18):109-112.
[2]杨青.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185-186.
[3]芮九阳. 健康教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2016,29(1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