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分析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李远超

四川成都锦城学院校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其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比较教育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率。结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率低于教育干预前(P<0.05)。结论: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常常因对自我的认知不足与对社会缺乏认知而困扰于外界因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其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干预其心理危机,以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次研究将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汇报研究的情况如下。

1 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0名我校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男性有112例,女性有88例;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6±0.78)岁。

1.2 方法

(1)向所选研究对象发放我校自制的心理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有效收回率为100%。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①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因身患隐疾、传染病或女生因生理周期变化等情况造成情绪低落[1],进而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自卑的大学生,以单独谈话的教育模式为宜,尊重其人格,然后询问疾病情况,正确地引导其认知生理周期变化或疾病,鼓励其积极地采取治疗措施,缓解消除其紧张心理,并安抚其焦虑自卑心理,开导其正视自身疾病,积极面对。②紧张心理:大学生的紧张心理多产生于课堂问答与考试等场面,针对学生的紧张心理,需要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语言、眼神等方法心理暗示其回答问题与考试时不必紧张,尽力而为即可。③焦虑心理:大学生的焦虑心理多源于毕业前期的就业紧张、难以抉择、对未来感到迷茫等[2],针对焦虑学生,教师可根据其特长给出中肯的建议,供其参考,倾听其疑虑,为其解疑释惑,指导开解学生,以缓解消除其焦虑心理;④愤怒心理:部分学生因不满家长干预自己的行为或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产生了愤怒心理,此时教师应指导其放平心态,以平和心态面对家长干预行为与生活困境,针对性地疏导其症结,通过沟通交流帮助其认识到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家庭处境,并给予家长建议,告知家长应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式,不应强制。⑤绝望偏执心理:许多情窦初开的学生出现单相思、失恋等情况后,容易陷入绝望偏执心理中[3]。针对绝望偏执的学生,应发掘其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与心思,帮助其摆脱不良心理,引导其恢复正常的大学生活。⑥消沉心理:新生因刚入新学校而不太适应新环境,没有自己的关系网,产生孤独感,进而消沉,甚至出现封闭心理。针对消沉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其建立朋友圈,相互传递同学情谊,助其适应大学的新环境与关系网,消除其消沉心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所选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心理教育干预前后的心理问题,见下表一

表一   [n(%)]  (±S)

分组

例数

自卑心理

紧张心理

焦虑心理

愤怒心理

绝望偏执心理

消沉心理

心理教育干预前

200

46(23.00)

40(20.00)

35(17.50)

18(9.00)

20(10.00)

19(9.50)

心理教育干预后

200

9(4.50)

10(5.00)

5(2.50)

4(2.00)

3(1.50)

2(1.00)

χ²

-

28.859

20.571

25.000

9.428

13.332

14.524

P

-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0.001

3 讨论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其心理即将成熟,但又很不稳定。大学生心理不稳定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波动大、封闭性。大学生均处于青春期,常以自我为是,容易轻狂激进,面对人与事常表现出强烈利己性,对其发展不利;大学生通常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求知路上努力进取,但若考试、比赛失败后容易受打击而心情低落,承受不了挫折打击,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低;有些大学生会过度地控制心理变化,未立即化解情绪矛盾,久而久之,容易让自己郁闷,产生封闭心理[4]

不良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其学业,以及对其认知未来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大学教师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交流,适当地开解其不良心理,引导其正确地面对、处理不良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发展。

从文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大学生不良心理率较于教育干预前更低(P<0.05),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明显。

总而言之,针对在校大学生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降低其不良心理率,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皮陆杨,莫欣欣.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与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6):106-108.

[2] 杨琪琪,王守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5):23-26.

[3] 刘在洲,遆亚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1):96-99.

[4] 于瑛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16(29):71-72.

李远超(1978-)男,工作单位:四川成都锦城学院校医院,内科,本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