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的疗效

田昊

烟台市奇山医院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分析(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行中药西药联合疗法效果。方法:11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随机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分别实施中药西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优良率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组间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和HBV-DNA转阴率比,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给予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患者中药西药协同疗法,所取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中药西药结合治疗

前言:慢性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起病较为隐匿,发病初期未见典型症状,体检时可见转氨酶升高。该病以肝区疼痛、乏力、腹胀、恶心为典型症状,需积极治疗,减少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等并发症发生。纵观临床,在该类患者中肝胆湿热型占比较高,针对其治疗,多予以西医药物治疗,如拉米夫定,但该药物停药后疾病易复发,由此可知,需采取其他治疗方式辅助治疗增强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即对本院部分患者应用中药西药结合治疗方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12月-2021年3月118例取本院11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两组。两组一般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一般资料比较(n,%)

级别

观察组

对照组

X2/t

P

例数

59例

59例

-

-

男/女

39/20

41/18

0.155

0.694

年龄

46.05±4.76

46.09±4.70

0.046

0.482

病程

4.06±0.72

4.09±0.68

0.233

0.408

1.2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均为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伦理委员会批准。(3)患者知情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肝癌者。(2)精神疾病者。(3)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3方法

对照组西药治疗。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抗病毒治疗,给予甘草酸制剂(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熊去氧胆酸胶囊以及双环醇片实施保肝、利胆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用药,持续治疗8个月。观察组中药西药结合治疗。于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成药扶正化瘀片,持续治疗8个月。

1.4观察指标

(1)观察治疗效果。优: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彻底或基本不见,实验室检查提示转阴,肝功能好转1/2;良;各症状减轻,检查转阴,肝功能恢复超过30%,但不足1/2;差:症状及体征未见变化。(2)观察肝功能。以自动生化仪,检测AST谷草转氨酶、TBI总胆红素和ALT谷丙转氨酶。(3)观察治疗8个月后HBV-DNA转阴情况,计算转阴率,采取定量PCR法检测。

1.5统计学分析

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t检验、x2对比,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如表2所示,观察组59例患者,优为51(86.44),良为5(8.47),差为3(5.08),整体优良率为56(94.92);对照组59例患者,优为40(67.79),良为8(13.56),差为11(18.64),整体优良率为48(81.36)。组间优良率比,观察组较高(P<0.05)。

表2治疗效果(n,%)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例数

59例

59例

-

-

51(86.44)

40(67.79)

-

-

5(8.47)

8(13.56)

-

-

3(5.08)

11(18.64)

-

-

整体优良率

56(94.92)

48(81.36)

5.187

0.023

2.2肝功能

如表3所示,观察组59例患者中,AST/U·L-1治疗前为105.34±3.65,治疗后为30.76±2.07;ALT/U·L-1治疗前为145.76±23.65,治疗后为35.17±3.65;TBIL/umol·L-1治疗前为25.76±3.23,治疗后为16.17±1.06。对照组59例患者中,AST/U·L-1治疗前为105.35±3.62,治疗后为41.54±1.77;ALT/U·L-1治疗前为145.79±23.61,治疗后为46.83±5.73;TBIL/umol·L-1治疗前为25.77±3.20,治疗后为20.77±3.16。组间治疗前各肝功能指标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更优(P<0.05)。

表3肝功能(¯x±s)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例数

59例

59例

-

-

AST/U·L-1

治疗前

105.34±3.65

105.35±3.62

0.015

0.494

治疗后

30.76±2.07

41.54±1.77

30.402

0.000

ALT/U·L-1

治疗前

145.76±23.65

145.79±23.61

0.007

0.497

治疗后

35.17±3.65

46.83±5.73

13.183

0.000

TBIL/umol·L-1

治疗前

25.76±3.23

25.77±3.20

0.017

0.493

治疗后

16.17±1.06

20.77±3.16

10.601

0.000

2.3HBV-DNA转阴率

如表4所示,从转阴率中可以看出,观察组59例患者中,转阴例数为35例,转阴率为59.32;对照组59例患者中,转阴例数为27例,转阴率为45.76。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转阴率更高(P<0.05)。

表4转阴率(n,%)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例数

59例

59例

-

-

转阴例数

35例

27例

3.549

转阴率

59.32

45.76

0.041

3讨论

中医认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为中医中常见症型,属于“黄疸、协痛”范畴内,病机多为湿邪入侵、肝胆湿热所致,针对其治疗主要以清热祛湿、活血解毒、疏肝利胆、补肾填精为主,以减轻患者痛苦。临床针对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拉米夫定应用广泛,但该药物停药反应较大,易加重肝脏损害。因此,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案干预。

此次研究,即对观察组应用中药西药结合治疗方案治疗,此次中药治疗方法中,选取扶正化瘀片治疗,方中有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制)。具有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的功效,可减轻肝损伤,增强机体免疫力、滋阴补肾、强腰健肾,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改善肝硬化临床症状。通过中药西药结合治疗,能对肝脏起到良好保护效用。本研究中,组间治疗优良率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证实中药西药协同疗法较西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用。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较对照组理想,转阴率较对照组高,说明上述疗法的实践价值更高。

结束语: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患者运用中药西药结合疗法,能获取满意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健康大视野,2020(18):236.

[2]王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度(肝胆湿热型)48例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4):153-153,155.

[3]聂静涛.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7):7-8.

[4]韦健盛,谭勇明,黄绍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184-2185.

[5]宋运田.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3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0,30(7):671-672.

[6]张岩明,魏子安,何淑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6):1490-1492.

[7]刘彦晶,张景洲,邓厚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