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北京 石景山 100144
【摘要】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联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人脑梗死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观察。方法自2020.6-2021.6选取我院脑梗死老年患者(n=84)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2)与实验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研究对象深静脉血栓发生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51%低于对照组14.69%,P<0.05。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有利于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提升,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脑梗死;深静脉血栓
临床上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多以护理控制病情、并发症为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深静脉血栓。此并发症多因患者发病时,长期以固定姿势躺卧在病床上,致使血液循环受阻,因此要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运动护理[1]。经临床实践发现,常规护理后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较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据了解,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预估患者护理治疗后的情况,尽早训练患者康复运动,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脑梗死老年患者,探究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6-2021.6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脑梗死老年患者(n=84)分为对照组(n=42)与实验组(n=42)。对照组中,女性18例,男性24例,年龄66-76岁,平均(71.02±3.85)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5例,基底节脑梗死19例,小脑梗死8例。实验组中,女性17例,男性25例,年龄65-76岁,平均(70.54±4.29)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3例,基底节脑梗死20例,小脑梗死9例。所有研究对象已接受专业影像学监测,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监测脑梗死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病情进展,确定其病情、神志趋于稳定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脑梗死常规宣教;依据医生的指示为患者补充抗血小板、溶栓等药物治疗护理。
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1)预见性护理:评估脑梗死老年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以多年护理经验,判断患者治疗后因缺少运动易发生的如深静脉血栓等症状,为患者定时翻身、计划早期运动康复训练。(2)关节活动训练:护理人员在患者运动承受范围内,按照由易至难、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的活动宗旨,引导患者各个主要关节做屈曲、内旋、外旋、伸展等动作,每日2次,每次10分钟。(3)肢体运动康复训练:在避免脑梗死老年患者过度劳累的前提下,尽早地培养患者做简单肢体运动,如自行翻身、抬手、坐立、握拳、调整卧姿、站立、扶床行走等,每日1次,每次15分钟左右,训练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大臂、大腿部位的肌肉进行按摩。
1.3 观察指标
(1)预后15日,统计两组研究对象超声影像检查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例数。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2)干预结束后,利用运动功能评分(FMA)表对研究对象上肢、下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预后15日两组研究对象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51%低于对照组14.69%,P<0.05,见表1。
见表1 两组研究对象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n=42,例)
组别 | 发生例数 | 发生率(%) |
对照组 | 1 | 14.69 |
实验组 | 6 | 3.51 |
х2 | - | 3.896 |
P | - | 0.048 |
2.2 两组研究对象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研究对象FMA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42,分)
组别 | FMA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53.64±3.87 | 76.35±2.21 |
实验组 | 53.61±3.64 | 81.95±2.49 |
t | 0.037 | 10.901 |
P | 0.971 | 0.001 |
3 讨论
大部分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血管状况不佳,需要进行早期护理运动训练。常规护理往往只对患者进行药物、科普、监测等基础护理,护理层次较浅。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引导患者活动关节、做康复运动,预后患者普遍行动能力较好。研究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改善意义深远。
据学者研究表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预见性护理方式,可大幅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3]。为进一步验证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对我院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研究显示: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对脑梗死老年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定时为患者翻身,引导患者各个主要关节做屈曲、内旋、外旋、伸展等动作,循序渐进地将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训练中出现损伤,在患者运动强度承受范围内,尽早地培养其做简单肢体运动,有助于激发运动代谢循环,加速全身血液流通,可有效防止因血液黏滞而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后,实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早期运动康复训练中,护理人员每日引导患者由易至难、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地活动关节,配合肢体运动康复训练,运动幅度更大,使得训练效果更佳,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脑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能力,降低预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
参考文献
[1]韩璐璐.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8):1377-1382.
[2]桑春妮,师新娟.早期运动护理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1):145-146.
[3]张晓玲,石蕊.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