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中暑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 1

重症中暑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周利 

内江市市中区精神病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0

盛夏时节,气温较高,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将损害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造成体内蓄积热量较多,最终引起神经及循环系统方面的一些列不良症状表现,发生中暑病症。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为中暑病症主要分类表现,其中重症中暑是指在中暑基础上并发多项器官功能组织损害现象,重症中暑预后不良,需做好防范工作,接下来本文就对重症中暑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1. 造成重症中暑的病因有哪些?

重症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暑热季节及高湿环境下,受汗腺功能衰竭、体位调节中暑功能障碍、机体水电解质流失过多而造成以心血管及中枢神经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病症,例如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等(见图1)。机体散热减少、产热增加、热适应能力降低为造成重症中暑的主要病因。期间通风不良、环境温度及湿度较高以及汗腺功能障碍为引起机体散热减少的主要性因素。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环境下防暑降温措施不足或活动、高温炎热且通风不良环境下防暑降温措施不足或活动为造成产热增加的主要因素。处于特殊阶段群体(如产褥期)、体弱年老、存在心血管基础性疾病等相关群体有较弱的热适应能力,相同环境下,此类群体机体热适应能力相对偏低,引起更容易发生重症中暑。

IMG_256
图1:重症中暑症状表现

  1. 重症中暑出现症状有哪些?及相关应对措施

症状1:热痉挛

若机体在活动后或活动中突发痛性肌肉痉挛,则认为属于重症中暑中的热痉挛症状,该症状通常表现于患者下肢背面肌肉群,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在腹部发生热痉挛症状。重症中暑后热痉挛症状与过度通气及严重体钠流失有密切关系,通常临床发现,部分热射病患者的早期症状表现为热痉挛。

热痉挛属于机体受热受造成虚脱的第一次警告,尽管部分患者病情发作时体温正常且意识清晰,但仍不得掉以轻心,需立即饮用清爽且稀释的饮料,对一切活动进行停止,并在通风良好且凉爽的环境中进行休息,待热痉挛症状缓解后,不得立即进行剧烈活动或活动,该状态一般需要维持在热痉挛缓解后几个小时后,以防范热痉挛症状恶化,引起热衰竭或热射病。需引起注意的时,对于有心脏病史的热痉挛患者而言,应在发生此症状1h后仍不能有效改善,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症状2:热衰竭

热衰竭症状与机体大量出汗而丢失体盐及体液过多有密切关系,对于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或劳动,而忽视水分补充的群体而言,发生热衰竭症状较高,且临床发现,对高热高湿环境不适应群体而言,也十分容易发生热衰竭症状。热衰竭症状下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高体温、头晕头痛、极度口渴等不良症状表现,一些患者若热衰竭病情严重,还会出现直立性昏厥或低血压、心动过速症状,但是并不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临床认为,热射病及热痉挛病症的中介过程即为热衰竭,若对此病不能及时进行治疗,也会使热衰竭病症进展为热射病。

发生热衰竭症状后,应及时协助患者到通风良好且阴凉的环境中进行休息,若患者意识清晰,可立即予以其物理降温处理,例如开空调降低环境温度以及使用凉水对身体进行擦拭等,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少量饮水。若热衰竭患者意识模糊或在意识清晰状态下长时间不能消退不良症状时,需立即拨打120进行医疗救助。若存在高血压或心脏疾病等基础上疾病患者发生热衰竭时,需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症状3:热射病

热射病(见图2)主要有非劳力性热射病与劳力性热射病两种类型,此病被临床认定为致命性急症病症。其中非劳力性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后而造成的散热减少现象,发病后会出现皮肤干燥、高热、意识模糊、周围循环衰竭、惊厥及休克等不良症状表现,且非劳力性热射病下还十分容易引起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横纹肌溶解等不良事件,若不能及早进行处理,将增加患者病死率。劳力性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劳力者内源性产热过多,多发生于军训学生、体育生及重体力劳动者等,发病后会出现无汉或多汗、高热、心率快、昏迷及抽搐等不良症状表现,劳力性热射病发病十分迅速。

IMG_256
图2:热射病典型表现

热射病可导致多器官系统损害,有较高的残疾率及病死率,因此若结合以上症状判断为热射病时,需在给患者进行有效降温的同时,立即拨打120进行医疗救助。在对120救护者进行等待的过程中应帮助患者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需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且阴凉的环境中,若意识清晰,可协助少量饮水,若已经丧失意识或意识模糊时,不得予以患者任何事物,以起到防范误吸的效果,需立即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若周围条件允许,可在浴缸内放满凉水,而后将患者浸泡在凉水中,或对其进行凉水淋浴,同时对其身体以凉水进行擦拭,并在其腋下、头部或大腿根部等防治凉湿毛巾或冰袋进行冷敷,密切监测体温,最大程度使患者温度降低至38℃。

结束语:

当前仍处于新冠疫情防控阶段,出门在外需要佩戴口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重症中暑机率,为此日常生活中应多多次、少量补水;若需要进行高温运动或作业时,需做好降温防暑工作,并对运动、劳动时间控制好;对于存在慢性疾病、孕妇、产褥期妇女、婴幼儿、高龄老人而言,应尽可能在高温天气下减少外出活动频率;使室内室外温度差异不大,并保障室内良好的通风;出门在外,尽可能做好防晒措施,例如带防嗮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