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1
摘要:灸法为中医护理技术,经过了我国医疗多年的实际验证,灸法既可以治疗疾病,又具备预防保健的功效。其机制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虽经常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医疗视野中,但部分的诊疗工作不适合以针的形式开展,而便于灸的使用。灸法适宜病症范围广、临床的效果立竿见影,属于独特的中医技术,随着灸法的研究深入,其推广范围得到了拓展,目前灸法与我国的临床科学技术等相结合,其实践愈加丰富,本文从灸法的视角展开临床护理研究分析。
关键词:灸法;在临床护理;实践;研究进展
了解中医的患者对灸法并不陌生,灸乃是以点燃的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烧灼,借助温热刺激调理经络、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护理模式,其形式虽然属于外治,但直接经表皮作用于肌理,对机体生理的治疗与管理具有明显作用。灸法目前可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四种。悬起灸又可以划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其主要操作都是将艾条悬置于穴位之上熏烤,多于虚寒症状具有针对性效果[1]。实按灸则包含有雷火神灸、太乙神灸的形式,重点在于疾病预防,经临床证实,各类灸法具有真实性、实操性以及治疗效率,灸法的探究具有临床科学意义。
1.灸法作用机理
1.1局部刺激
灸法也就是灸疗,可通过艾火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穴位)进而防病治病。周攀等在不同灸温对艾灸穴位抗炎的疗效中发现TRP1感知灼热温度>43℃时参与了艾灸抗炎效应,温度的变化对于艾灸效果的影响是直观的、张会芳等对艾灸下穴位调脂的研究中发现45℃艾灸刺激调脂通脉作用高于38℃时,表明灸温刺激是艾灸效果的影响关键条件。另有高希妍对腹部艾灸以及温度、灸后效应进行探究时,发现艾灸既能够从腹部、腰部透达,同时也能够透达到头部以及膝部,可分别向上向下体现艾灸的效果,透达后患者面色潮红、有汗出或者出现花斑,透达效果出现时为艾灸操作28-30分钟左右,温度在43-45℃之间,表明温热的艾灸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2]。
1.2经络调节
灸法护理中经络调节是重要的目的,人的机体内部,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内部的组织与贯通都在经络调节作用下实现。有学者针对艾灸在不同穴位对乳腺增生研究中分析,艾灸远端取穴更优于近端取穴,可减少增生的体积,改善乳腺增生症状。将灸法以大鼠、小鼠为实验的现代研究中,发现灸法通过腧穴可参与止痒效应,抑制皮肤瘙痒,同时在腧穴可运行全身的气血,在关窍中传导感应[3]。
2.灸法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研究进展
将传统灸法与现代治疗模式结合,在临床的实验分析中,灸法防治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大,西医将临床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等,而这些类型的疾病均可找到灸法适应症。高颖在胃脘痛患者开展灸法治疗时,通过中脘、足三里进行护理进行加减,分别针对肝气犯胃的患者加期门穴,对脾胃虚寒者加胃俞穴、公孙穴以及奇穴,在穴位上以灸法施以艾条,最终胃脘痛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另外针对肠胃疾病的腹泻型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隔姜隔药久神阙穴的方法,最终有效的改善患者的IBS-SSS计分,经粪便涂片杆菌比例检验,其指数提升。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新型疗法配合温和灸,对于胃肠功能的治疗有效,其中热敏灸治疗形式的效果又优于温和灸。临床的系列研究分析中,灸法均无毒性与明显的副作用,热敏灸作为一种新型灸法,安全性相对高,在腧穴悬灸,可透热、扩热与传热,体现效果。另外骨科疾病可采取雷火灸,改善骨性关节炎,减轻炎症的渗出,使得关节肿胀、疼痛等缓解[4]。
3.体质辨识方面的灸法研究进展
灸法在疾病治疗中的相关性研究逐渐累积,虽然中医层面疾病辩证十分关键,但目前灸法对应的体质辨识讨论仍旧欠缺,中医将人的疾病分为不同的体质,以体质为基准,针对其状态与分类把握其健康状况,灸法讲究个体差异,疾病的干预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中医领域中可结合现代科技,将红外热成像结合起来进行人体体质的检测,分辨人体组织代谢、气血运行所呈现的信号,进一步分析脏腑功能、疾病寒热性质以及体质的阴阳属性,目前红外热成像是灸法中评定健康的工具与主要形式,以红热成像观察发现,灸法之后,阳虚的患者眼部、颈部红外热像数据升高,而阴虚者则在颊部与神阙区域有数据增高表现,部分的患者更是同时兼具阴阳体质的特征,在调理中相对难以做到针对性,灸法的疗程也需要延长。有研究者采取火龙灸的形式,选取亚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督脉、腰部肾区以及普通艾灸的护理,发现火龙灸对于亚健康阳虚体质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明显,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畏寒的症状。而雷火神灸在明火悬灸形式下,通过热量刺激穴位,可产生热效应激发经气,开放局部的皮肤肌理,改善血液循环[5]。
4.灸法护理的有关展望与小结
社会大众对于疾病预防以及保健的需求逐渐提升,灸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中医相对了解的患者很容易接受,灸法在体质改善方面的护理研究相对少,目前进行特定穴位灸法护理以及红外热成像体质检测与评价证实有效,灸法提供了内病外治的机会,但在西医盛行的现代,灸法还不能被广泛认知与推广。我国传统的雷火灸等相关研究信息偏少,对于不同阴虚、阳虚体质患者的护理干预数据少,灸法在接下来的使用中,需尽可能与新时期的仪器结合,更加合理的辩证患者的身体体质,进而采取适合的灸法、合理加减穴位,体现其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蒋应玲. 灸法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养生保健指南, 2021(35):297-29,广西卫计委自筹经费项目.
[2]孔先云, 陈祖琨, 王海涛. 灸法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 6(9):79-82.
[3]刘水姣, 徐卫芳, 李青松,等. 基于低FODMAP饮食联合灸法的整体护理模式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 29(16):945-951.
[4]黎彦红, 王亚军. 灸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 13(8):78-80.
[5]贺成功, 蔡圣朝, 胡玲,等. 中医艾灸关键性治疗技术和辅助技术研发及应用[J]. 中国科技成果, 2020(19):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