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4
/ 2

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

张云龙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市徐汇区 200000

摘要: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协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作用。方法:中心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76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8例)、研究组(38例)。两组均开展规范的心肺复苏,对照组在复苏期间配合气管插管操作技术,研究组在复苏期间配合气管插管与电除颤操作技术,比较两组救治情况及心肺复苏效果,对比急救60min内的血气指标及血压水平。结果:研究组救治情况较优,心搏恢复、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心肺复发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急救60分钟内的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开展气管插管与电除颤的配合使用,更利于提高复苏效果,改善患者自主循环和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

随着急救知识的日益普及,院前急救已成为抢救人们生命的重要枢纽,不仅能为院内救治奠定坚实基础,还能显著降低突发事件和灾害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人们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1]。心肺复苏是院前急救的关键抢救措施之一,尤其是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恢复,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手段。气管插管与电除颤是心肺复苏的常见急救手段,经研究证实两者配合使用更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2]。基于此,本文对76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展开分析,进一步研究气管插管与电除颤配合实施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中心开展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76例患者展开分析,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分组,其中38例纳入对照组,包括男性人数21例、女性人数17例;年龄上限72岁,下限38岁,平均(55.06±9.17)岁;呼吸心搏骤停至急救时间最长26min,最短5min,平均(15.64±1.46)min;骤停原因:交通事故者15例,溺水者6例,恶性肿瘤或突发严重病变者10例,其他7例。另38例纳入研究组,包括男性人数23例、女性人数15例;年龄上限73岁,下限37岁,平均(55.13±9.12)岁;呼吸心搏骤停至急救时间最长25min,最短5min,平均(15.02±1.41)min;骤停原因:交通事故者16例,溺水者7例,恶性肿瘤或突发严重病变者9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均丧失意识,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心音及大动脉均停止搏动。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研究具有分析价值。本次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家属知情同意参与。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具体操作严格执行《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相关规范。对患者开展胸外心脏的按压,按压频率控制在1分钟100至120次之间,按压深度在5cm以上,最大程度地减少按压中断次数,确保放松时间与按压时间的比例为1:1。对照组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开展气管插管,导管插入气管时需停止胸外按压,但要确保暂停时间在60s之内,实现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异物清理。待气管插管成功后,及时给予患者人工辅助通气,并立即恢复胸外按压操作。研究组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开展气管插管联合电除颤干预,其中气管插管的相关操作与对照组保持一致,电除颤的首次电击量设置为120J,第二次电击量设置为120至150J,第3次电击量设置为200J。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救治情况,统计心搏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抢救时间及心肺复苏循环次数。分析两组心肺复苏效果,以心肺复苏干预后,心脏恢复自主搏动,自主呼吸恢复,且面色苍白、发绀等症状改善,脉搏清晰扪及,瞳孔对光反射恢复的患者为复苏成功,反之则为复苏失败[3]。对比两组急救60min后的血气指标及血压水平,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压水平包括舒张压、收缩压。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执行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执行卡方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情况对比 研究组在心搏恢复、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及抢救方面的时间应用分别为(5.18±2.35)min、(80.28±7.82)s、(45.17±5.68)min、(26.35±12.26)min,均短于对照组,且心肺复苏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研究组复苏成功率为94.74%,显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心肺复苏效果分析(n,%)

组别

例数

复苏成功

复苏失败

对照组

38

30(78.95)

8(21.05)

研究组

38

36(94.74)

2(5.26)

2

4.146

P

0.042

2.3 两组血气指标及血压水平对比 在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方面,两组差异P>0.905;在收缩压及舒张压方面,研究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见表3。

表2 两组血气指标及血压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动脉血氧分压(mmHg)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mmHg)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对照组

38

71.28±7.68

64.07±7.02

78.15±7.33

52.58±4.43

研究组

38

72.35±9.38

63.38±6.34

95.18±6.26

65.28±5.27

t

0.544

0.450

10.891

11.371

P

0.588

0.654

3 讨论

心肺复苏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抢救技术,可为患者构建暂时性的人工循环,保证心脏、肺部及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进而挽救患者生命。大量实践证明,心脏骤停患者如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复苏,短时间便会造成患者脑部及其他器官组织不可逆损害,因此在院前急救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异常重要。专家表示,气管插管技术是急救工作中应用广泛的抢救技术之一,也是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能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为患者开展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直接关乎抢救的成功与否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在抢救患者生命和降低病死率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另有研究指出,室颤是导致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因此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期间,合理实施电除颤解除室颤,借助一定能量的电流,促进患者恢复有节律的、协调一致的心肌收缩,能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概率。陈静东[4]在研究中指出,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协同开展气管插管与电除颤抢救技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晏钢华[5]对94例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展开分析,发现协同开展气管插管与电除颤的47例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1.49%,高于单一执行气管插管的47例患者,进一步肯定了气管插管联合电除颤对于提高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抢救效果的积极作用。而从本次研究数据中可知,研究组心搏恢复、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心肺复发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达94.47%,显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P<0.05;可见气管插管与电除颤的配合使用,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脏搏动和自主呼吸,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研究组急救60分钟内的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气管插管协同电除颤更利于促进心肺复苏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血压。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协同开展气管插管与电除颤,更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促进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与呼吸,为院内救治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在临床诊疗中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孙玉红.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1):86-88.

[2]洪霞. 分析不同心肺复苏方式(以维持循环为主、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使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7):95.

[3]路明,刘娴.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6):40.

[4]陈静东. 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1):63-65.

[5]晏钢华. 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J]. 健康之友,2019(1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