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邮编:453000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文化传播中应用广泛时,河南省非遗文化传播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跟随技术发展的脚步,充分运用网络热手段传播非遗文化,助力河南省非遗文化的传播。本文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出发点,结合互联网传播手段,分析其优势与弊端,对河南非遗文化传播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跨界融合
当人类文明进入电子科技时代时,“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科技技术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发生了质的飞跃。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继承来说,运用数字科技技术的前瞻性、简单性,吸取其他成功的文化传播策略,与多种平台结合,依靠群众传播,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技术表达出来,将文化底蕴与时尚流行元素进行融合,拉近受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保证其既有文化特性,又带有亲民色彩,就能取得非遗文化网络传播的重大成果。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
(一)当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
河南非遗文化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其所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中原特色文化的坚实基础与载体,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载和活态的文化因子,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当地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河南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对非遗的保护事业中,让非遗文化融入了社会中,使得非遗文化传播具有了可持续性。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限制条件
传播手段单一滞后,现阶段大部分非遗文化传播还是依靠非遗传承人进行传播,依赖于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刻板方式进行传承。又因年轻人缺乏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情和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很难得到当今社会和年轻人的认可,大众文化体验实感不足。
产业化程度不足,由于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民间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认识不足,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并没有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从而导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用率大大降低,得不到合理的传承,缺少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二、“互联网+”传播的概念、特征与优势
(一)“互联网+”传播的概念和特征
“互联网+”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为基础,利用通信技术与其他各个产业相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地域、时间的限制,是真正意义是把人们联系地更紧密的技术。对比传统传播途径来说更为多元化,是新时代的经济形态。
“互联网+”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了以下特征:
1.跨行业、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这条道路,实现本行业的重塑、融合。
2.以创新作为推动力。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驱动,在面对资源短缺、不足以弥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后,便出现了创新驱动,而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
3.结构重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4.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互联网+”对人们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也是其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5.形成生态融合。要想做到跨界协同融合,就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的优化。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对接、对创新生态的适应、对研发和开发连接的生态等。互联互通。
(二)“互联网+”传播相对于传统传播途径的优势
速度快,范围广,趋势强。互联网+以网络为依托这个特点可以有效打破距离的边界,传统媒体的地域局限性很强,如果要打破地域限制,就要实行一些技术手段,比如使用卫星等,但是仍然有一定的限制。而互联网+可以将产业相关信息聚合在一起,人们只需要浏览这个板块就可以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
投资少,可以实现精准推送。只需要在网络上发表帖子,便可以实现一定的点击量,而且只要有人搜索过相关内容,后续大数据便会一直推送,比如今天搜索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关键词,大数据就会默认你对该项目感兴趣,便会推送相关的资料。
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提升体验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搜集信息,而不是之前的推送什么看什么,现在是想学什么学什么, 而且人们可以和传播者实现互动,在网络上提出自己的反馈意见,以便于双方交流。
三、“互联网+”时代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的分析与数字化再现
(一)明确传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无法脱离人际传播,人类在此过程中更像一个既可以创造孕育的高级文明,也可以延续的记忆载体。就今日而言,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仍是人际传播,它是人类社会行为之中最平凡、最普及、最复杂的行为之一。河南省非遗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河南省非遗文化发展为了人民。非遗文化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像开封市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洛阳市的河洛大鼓、汝南县的梁祝传说......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制造网红打卡地,改善当地民生。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再传播可以使人们与非遗文化变得触手可及,丰富人民的精神内涵,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河南省非遗文化传播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支持者。鼓励人们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播中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们主动的去接收河南省非遗文化,增强河南非遗文化对社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河南省非遗文化传播成果由人民共享。传播非遗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非遗文化得到传播保护时,人民共享文化传播成果。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财富,让优秀的河南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扎根于日常生活中。
(二)分析传播策略,吸引受众
故宫作为昔日的皇宫禁地,是拥有百万余件藏品的宝库,也是清朝历史文化的缩影。但是它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是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2013年,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系列创意纸胶带横扫网络时,文创产品代表的历史文化市场立马就被故宫博物院注意到了,然后开始了故宫的网红之路。文创产品上,故宫博物院于13年8月份向社会征集文化产品创意,最后推出了“奉旨旅行”行李牌和“朕就是这般汉子”折扇等萌趣又常见的生活饰品,使得历史悠久的故宫以一个趣味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不仅是在文化产品上进行了创新,14年,一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一炮而红,严肃的皇帝却配上了可爱的剪刀手,庄严的历史文化与年轻人的脑洞相撞,形成了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相融合的知识产权。
故宫文创的成功离不开对年轻人喜好的的把控。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接近年轻群体,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让文物“活了起来”,实现了故宫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与再生。
在这个流量横行的网络时代中,河南卫视却独树一帜,着重于弘扬国风文化之美。2021年卫视春晚中描绘唐朝盛世的《唐宫夜宴》火出圈后,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的水下洛神舞《祈》绝美刷屏,冲上热搜、七夕奇妙游的《龙门金刚》让相隔千年的浪漫铺陈而来,刚柔并济,冲破束缚使神话照进了现实......
在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需求就极大的显现了出来。在民族意识觉醒,人民开始坚守文化自信的这个时间点,河南卫视节目的出彩精确的迎合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期待,把历史文化具体化在我们的眼前,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完美延伸。
(三)继承创新,跨界融合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迅速,从种类、库存上来说都明显优于实体营业,所以我国电子商务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种多样性和传播局限性,传统的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其全面的保护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并依托电商平台进行推广。故宫淘宝推出诸多爆款文创产品后得到众多好评,全年销售额也十分可观。由此可见,由优秀非遗文化衍生的文创产品,有效利用电商平台的广泛性和拓展性,一方面可以获得可观的金钱效益来投资保护非遗文化,一方面又可以运用电商平台,就是把商品信息置换成了文创产品所代表的非遗文化,传递非遗文化的精炼之处。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快销化、碎片化的特点产生的,用简练的内容概括繁琐的信息,切合了现今大众的信息需求。而像微信、QQ、微博等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其时效性决定了它优秀的传播速度。
河南非遗文化传播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力量,所以就离不开网络社交平台的支持。通过非遗文化与网络社交平台融合,运用趣味创作、小型纪录片、推送非遗文章、传递非遗创意等方法进行传播推广,可以加深人民对于河南非遗文化的认识,提高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调动年轻人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获得非遗文化方便快捷的传播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河南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实施的壁垒
(一)网络环境影响
得益于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像带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等的电视节目迅速火出圈,或是像河南博物院淘宝店用带有浓厚河南特色的文创产品来展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不得不说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传统的方式所达不到的。但正因为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充分的发言的机会和平台,但伴随而来的是网络言论自由权无规范且无度的行使,而且传播更加迅捷,这就导致很多非专业、不正确的信息的流传,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具有辨别这些信息真伪的能力。而我国目前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络言论只能依靠网民自觉,所以也会或多或少阻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外来文化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不断对外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化程度越高,与外国的交流就会越来越多,很多外来事物大受年轻人的青睐,就像日本的动漫、美国的超级英雄、大受追捧的外国名牌等,在众多外来潮流面前,传统文化还是稍显无力。每年圣诞节一到大街小巷到处都被圣诞装饰品装饰着,虽然我们的春节也非常隆重,但是近些年很多人都在说“年味”少了很多。所以如何在外来文化和我们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平衡就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源自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河南省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河南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重视保护、发扬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可以作为重要资源来推动河南地区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全省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数字化传播不仅为河南非遗文化带来新的宣传角度,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关注与传播扩大的同时取得文化传播的新高度,推进河南省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美凤, 李朝有. 试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变革思路[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 30(004):57-60.
[2]苏琦. 区域"非遗"文化与网络媒介的互动研究——以安徽省"非遗"网站为例[D]. 暨南大学, 2018.
[3]廖元琪, 杨芊芊. 博物馆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参花:下半月, 2019, 000(012):P.64-65.
[4]付静. 发挥资源优势 加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J]. 当代世界, 2020(2):76-79.
[5]吴璧君. 短视频社交媒体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大学生对"抖音"APP的使用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 009(008):228,230.
[6]闫玮. 河南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分析[J]. 2021(2014-4):101-103.
[7]李柱. 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 戏剧之家, 2020(5):231-231.
[8]马玲玲.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危机和传承策略——以民俗为例[J]. 戏剧之家, 2019, 000(012):216-217.
[9]施展, 周星宇. 关于"非遗文创化"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八项传统技艺开发为例[J]. 文化产业, 2019, 000(021):P.7-10.
[10]时国庆, 周芷琦, 关雯心,等. 5G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10).
作者简介:
李佳杰 出生年月:2001年10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职称: 学历:本科
李幸泽 出生年月:2001年3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职称: 学历:本科
黄喜龙 出生年月:2000年10月20日 性别:男 民族:汉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职称: 学历:本科
周金金 出生年月:2001年03月 性别:男 民族:汉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职称:队员 学历:本科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21CX69.
指导老师:刘晨洁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