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

罗贵梅

兴义市南盘江镇卫生院,贵州兴义562404

摘要目的:探索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与肢体语言沟通,观察并且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不良情况发生率、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护理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儿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工作;小儿

大多数的小儿既缺乏良好的表达,也缺乏良好的话语功能,所以,由于负责医师在护理的工作过程中,往往无法正确的理解孩子的需要,就没有好方法顺利地沟通,同时,由于孩子们缺乏严格的自控能力,也缺乏明确的主观意志,从而无法遵循负责医师的护理程序,从而缺乏依从性,这都是儿科护士工作所遇到的主要困难。而通过临床调查也表明,小儿在生病之后,其父母对负责医师的护理方式要求尤为严厉,所以,要对小儿进行护养工作时,先要与小儿的父母做好沟通与交谈,以得到孩子的理解与配合,然后,也就是对小儿采取最合适的看护方式。针对此,本研究对象以儿童为主,在给予其肢体语言交流的干预措施后,再分析其有效性,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25例。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为2-8岁,平均(4.5±2.9)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8岁,平均(4.6±2.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50例患儿具备良好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②患儿家属同意此次护理。

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疾病的重危小儿。

②没有监护人的患儿。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采取一般护理,由护理人员告诉患者及其父母具体的护理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增强对其配合度。

1.2.2研究组方法

采取肢体语言交流干预,主要有:(1)心态宣教护理;医务人员在对小儿开展看护工作以前,先要与小儿家人沟通交流,为小儿家人科普小儿所患病症的知识和具体情况的看护内容,以获得家人的知情权与理解;然后,也就是通过对小儿开展心态养护,使小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2)心态护士:医务人员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特点慢慢揣测患者的心态变化规律,平时要多和患者交流,理解他们心里真实的感受和思想,对待患者合理的行为要点头赞许,对待有误的行为要摇头否决,同样,要对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提问细致、耐性的回答,还要时时保留微笑,让患者愉悦的完成整体护理流程。(3)肢体语言护士:医务人员通过患者的心理表现领悟其心里需要,然后与患者开展肢体语言交流以及脸部表情交流,使患者通过肢体语言沟通了解心灵护理的意义,但前提是在交流前,要使患者理解肢体语言代表的意思。此外,责任护士还要对小儿的烦躁心情加以安慰,使小儿主动的协助护士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情况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院通过SPSS24.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依从性

研究组的护理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1。

表1:护理依从性对比[n(%)]

组别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对照组(n=25)

11(44.00)

9(36.00)

10(40.00)

20(80.00)

研究组(n=25)

13(52.00)

11(44.00)

1(4.00)

24(96.00)

χ2

12.121

P

0.001

2.2不良发生率

研究组的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2。

表2:不良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不配合

哭闹

反抗

不良情况发生率

对照组(n=25)

5(20.00)

4(16.00)

2(8.00)

11(44.00)

研究组(n=25)

1(4.00)

1(4.00)

0

2(8.00)

χ2

7.457

P

0.001

3讨论

儿童因为年纪较小,所以在临床护理时,如果责任医师缺乏特殊的医护技能,就很难取得显著的护理成效,同时在医护过程中还极易发生不可控情况回。此外,由于儿童缺乏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责任护士在儿童护理过程中,往往很难开展常规的护理工作,而同时对于儿童的具体疾病又缺乏具体的诊断,所以,在临床,基本上就根据这一现象,提供了肢体语言交流的护理,而这些护理方法既能够使儿童通过贵任护土的手势交流领会护理的核心,同时又能够增加儿童父母的护理信心。

看护过程中,要针对小儿的心情变化选用适当的看护方式,同时,负责看护也要注意自己的容貌,不能随便的穿着打扮,以免给小儿及其家属一种不专业的感受。此外,责任护士还要合理的对儿童加以心理引导,对待儿童优秀的举动,责任护士要竖大拇指对其加以充分肯定,并加以语言赞扬,而对待儿童恶劣的举动,要耐心地为儿童解释这样做是不恰当的举动,并安抚儿童的额头与面颊,对儿童加以安慰。通过护理与干预,不仅能够增加儿童和患者父母之间的信心,还可以增加病人对负责护:士的信赖感,从而增加与病人配合的积极度,从而提升病人的生命品质。

综上所述,对儿童采用肢体语言交流护理,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儿童的依从性,减少错误状况的出现,有待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静.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4):248-250.

[2]王丹妮,陈洁,罗兴,等.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4):240.

[3]关晓阳,朱阿瑾.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新知,2018,28(A01):062.

[4]马静波.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0):160-161.

[5]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

[6]单淑梅.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20):233-233.

作者简介:罗贵梅(1984.01-),女,汉族,贵州兴义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童预防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