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增效转型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3

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增效转型模式

杭建平

宁波金雨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31500

摘要:在智能制造时代的大环境下,国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层面对工业工程还不够了解,缺乏工业工程意识,工业工程缺位明显。

关键词:工业工程;智能制造;企业增效;转型模式

引言

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进行智能活动,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等。智能制造彰显人、机、物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工业化融合,核心是智能化的深度人工智能化,也就是智能信息化。

1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问题

1.1要素市场化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下的主体,但目前来看,国内营商环境堪忧。随着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集聚、新兴产业的崛起,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的转型发展面临着人力、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挑战。

(1)资本: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大部分企业亟待攻克的难题,而目前来看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今年以来,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杜绝贷款资金流向房产市场等,但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另一方面,一部分企业融资需求频率高、难以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论是线上融资还是线下融资,都有着难以突破的困境。

(2)土地:土地资源供应不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制约许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因素,突出的表现是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城市建设用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分依赖的局面有待破除,而且现有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工业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土地“产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限。同时,由于经营不善或市场原因,造成了城市中有部分的闲置或低效土地,因存在产权、债务、用途管制等原因,无法“二次入市”,从而不能盘活利用,许多用地闲置,或者低效利用,存量土地亟待盘活。

(3)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十三五”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明显加强,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比重超过6%,尽管目前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较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看,基础研究仍然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重。而且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取得根本改变,关键核心技术上存在短板,导致随时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威胁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芯片短缺难题依旧,仿制药占比高,多数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人工智能产业在底层算法和开源框架上基础仍比较薄弱,“地基”仍然不牢。

(4)数据:催化剂作用待提升。大数据时代,我们面对的是被高新科技重新塑造的世界,主要特征是数据化,在数据化的基础上所有的生产要素分解成一些可识别的、可以单独展开的环节。新发展格局下,数据成为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还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生成效率的催化剂。目前,在数据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数据获取成本较高,网络空间瞬间产生海量数据,需要有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其获取,这也带来了数据质量管控不足的问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都有待分辨和提高,及时性、连续性也不够完善,利用效率不高,数据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2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活动。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作为实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1双循环新格局助推企业转型

(1)数字经济打造新发展格局关键要素,促进企业财务系统优化重组。新发展格局就是促进生产要素的公平、自由流动和使用。目前,我国在生产要素流动与使用方面仍存在壁垒,如:生产要素市场体制障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要素之间自由流动不畅等。数字经济的高度数据化可以促进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刻变革和优化,也可以促进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的广泛而深入的整合,从而使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突出乘数倍增效应。数据要素发挥其功能,当然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数字技术,“大智移云物区”等都促进了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结合,而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系统的有效支持,财务管理天然的数据优势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成为驱动企业变革与增长的重要引擎,企业财务系统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协调高效运转,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疫情期间,线上办公、远程协作等方案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效支撑。

(2)数字经济助力市场供需均衡,提升企业协同高效运行,降低企业成本。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存在“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问题”,而数字经济就是给市场供需各方“搭桥”“输血”助力,根植于上下游产业链的实体经济中,“分一杯羹”而食之。传统行业链条式的产供销流程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客户反馈速度慢,易形成一种“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使得平台型企业可以对产业链进行整体把握,实现价值链的全流程管理。比如,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去中介化”,让供需直接对接,提升供给反应速度,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财务转型,提升企业财务协同高效运行。

(3)数字经济支撑新发展格局国际畅通,助推企业财务国际化趋同。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国际国内双循环。强调“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全能”经济体系,而是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需链,努力构建新的国际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快速协同推进、带动群体性技术创新快速涌现,逐步形成新的产品与服务优势,构筑全新核心竞争力,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价值链高端拓展。借助数字技术,财务工作可以自动处理票据和凭证的转换,实现原币与本位币的双币种核算,自动识别时区并进行转换,满足企业国际化的需要。作为企业赋能的新引擎,数字技术正在扭转传统企业的局面。

2.2数字技术对企业财务转型的影响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新模式,数字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业发展的新蓝图、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为财务管理模式的流程再造、财务范围的延伸、财务职能的转换等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1)管理模式的流程再造。数字化技术促进了财务领域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业务流程方面,传统财务基于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而数字赋能则实现流程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起到降本增效作用;在组织结构方面,传统的科层制将转化为扁平化管理;在运营模式方面,通过财务场景的智能化实现实时决策、动态管理;在管理思维方面,依托数字赋能,财务人员将从价值记录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

(2)财务范围的延伸。传统财务只是聚焦于原始凭证、会计科目中提取的小数据,充当企业“倒车镜”,起到帮助企业回顾和总结历史经营情况的功能。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的范围得到了大幅度扩展,数字技术促使财务部门能够搜集企业所需的各种内外部数据信息,充当企业的“导航仪”,使企业能够评估市场的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

(3)财务职能的转换。传统财务的主要职能是数据的记录,包含大量的凭证审核处理等低价值的、重复性工作。这些基础工作不仅占用大量的财务人力资源,而且难以激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工作附加值极低。人工智能的光学视觉识别技术,可以轻易地对大量的发票、合同等文件信息进行提取并智能审核,以提高准确度和效率。凭借数字技术节省出来的财务人力资源,可以利用处理好的信息,进行业务层面和战略层面的数据分析。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也将从记录和简单分析,转化为业务管理者和战略决策者。

3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转型的机遇

3.1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已成潮流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加速增长,目前有超过八成的企业正尝试通过数字化让企业更加高效的运转,有10%的企业正实实在在的推进着数字化转型,再结合当前“互联网+”、5G与物联网等新技术,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成长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推动着数字技术行业的跨界发展,以云计算作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生态作为主要的商业载体、以开放供应作为主流的合作模式,这便是数字经济所具备的四大特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也是世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

3.2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开始步入成熟期,数字经济也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首先,《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①显示,200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2.6万亿元,彼时,占GDP的比重为14.2%;2014年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达到1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6.1%;三年后跨越20万亿元,2017年数字经济总量为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上升至32.9%;此后至今数字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18年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2019年为35.8万亿元,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36.2%,而且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在不断增长,数字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攀升,且其增速显著高于当年GDP的增速,同时,2019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7.7%)高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率3.8%、第二产业贡献率36.8%、第三产业贡献率59.4%),数字经济已然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3多重利好政策措施接连出台

中国支持数字经济发挥效能的政策也在不断深化和加快落地。2015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标志着大数据已被国家政府纳入创新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战略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2019年10月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启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这是首次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写入政策文件;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旨在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3.4新冠疫情的冲击倒逼企业加快数字化步伐

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暴发以及持续蔓延,不少企业迅速由线下转为线上进行自救,大大缩短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历程,促使许多企业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进而得以从容应对疫情危机;另一方面,疫情的持续冲击也迫使诸多企业转变营销方式,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注重内容营销,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方式开展业务。可见,企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经营模式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必然趋势。埃森哲在2020年4月份对上百位中国企业高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八成受访企业在疫情期间部署了远程线上办公工具,约六成受访企业加强了线上渠道的建设与完善,半数受访企业组织开展了在线培训,加快升级员工技能。

4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

4.1创新为本,分类转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尤其要以创新为本,根据不同企业类型,探索创新的突破口,实现分类、分步转型。依照国际国内市场主体性、企业品牌自主性、生产流通性,将我国企业划分为五类,并提出针对性、系统性的分类转型路径:第一,对于以外贸接单为主的简单外向型生产企业,主要通过传统产品制造加工,向自主品牌、服务型制造、内外销并重、差异化竞争等转型发展;第二,对于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外向型生产企业,主要通过外贸转内销、集约式发展、创新路径优化等转型发展;第三,对于以纯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外贸流通型企业,主要通过海外市场拓展和内销网络构建以实现转型发展;第四,对于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传统企业,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可持续供应链系统打造等推进转型发展。

4.2内需为主,精准对接

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压舱石”和“稳定器”。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各类需求主体构成的全领域、多层次并随着技术、经济、社会等内外部条件、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国内需求的总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市场所缺即为企业转型之所向,企业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精准对接内需,实现按需生产,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我国消费升级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包括但不限于: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市场延伸、技术延伸;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多元化的“大而全”转向专注某一细分领域的“小而精”;从低端产品生产转向中高端产品生产;从大众化产品转向小众化产品;从批量制造转向柔性制造。

4.3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面对复杂的需求,借助工业互联网、电商平台、云计算等,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小批量、个性化需求通过网络集聚信息,既可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又能降低企业存货风险和生产的不确定性,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数字化不仅是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撮合、反馈机制,还会对供给端的生产行为和需求端的消费行为产生颠覆性影响。当一个企业获取客户详细需求信息之后,数据就开始在企业的采购计划、经营管理、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产品维护的每个环节中流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均以数据模块化方式来表达和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环节不再需要人为参与,生产变得更为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促进提质增效。

结语

只要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只要有竞争,就会依效率而为,效率依然是主旋律。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战略和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工业工程是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基础使能技术,是能够极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在不同应用层面可以形成独特的创新模式。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集成的企业增效转型模式属于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组合,每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都需要专业团队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时实现工业工程与智能制造的集成,可以避免盲目投资,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子业,姜淑凤,高福生,等.“工业工程”技术发展促进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管理路径研究[J].时代农机,2020,47(1):38-39,41.

[2]李从东,钟鸣莉,刘倩,等.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3):1-10,15.

[3]齐二石,陈君彦,刘亮.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J].工程机械,2009,40(1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