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木里县梭罗沟矿区位于横断山脉,雅砻江和金沙江之间,属于西南“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矿体主要产于长城系碧口群阳坝岩组内,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形态较简单,厚度变化不大,品位较高,但控制程度较低。本研究论述了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初步总结了区内金成矿控制因素,对矿区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金矿;矿床特征;找矿前景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木里县梭罗沟矿区位于横断山脉,雅砻江和金沙江之间,属于西南“三江”特提斯成矿域。西南“三江”成矿域位于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中咱陆块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域北端。中咱陆块北东侧以甘孜-理塘缝合带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分隔,西侧以金沙江缝合带与北羌塘(或印支陆块北端)分隔,东侧以龙门山断裂带与扬子陆块(或华南陆块)分隔。甘孜-理塘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属于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形成的缝合带。甘孜-理塘缝合带北起青海玉树市,经川西甘孜县、理塘县,到达南端的木里县附近,整体呈NNW向展布[1-2]。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及含矿岩性
该金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碧口群阳坝岩组,为一套以变质火山岩为主夹变正常沉积碎屑岩建造,在区内呈北东东向展布。其中阳坝岩组中岩段分布于矿区北部,可分为2个岩性层:上层岩性为变砂岩、变杂砂岩及浅灰色绢云千枚岩等;下层岩性主要为浅灰绿色绢云石英片岩、浅绿色绿帘绿泥片岩。阳坝岩组上岩段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与中岩段为断层接触,局部被坪台山闪长岩体侵入,区内分为下、中、上3个岩性层:下岩层岩性主要有浅灰色千枚岩、灰绿-灰白色绿泥绢云片岩等,受褶皱及断裂构造影响,地层片理发育,局部倒转,为区内金矿化有利部位;中层岩性以深黑色变玄武岩、深绿色变酸性凝灰岩为主,片理不甚发育,上层岩性为浅色变砂岩、变岩屑砂岩,岩石基本保留了原岩原始组构,产状相对较稳定。
该金矿体赋存于阳坝岩组中、上岩段中,近况围岩片理极为发育,硅化、黄铁矿化强烈,常见有层间小褶皱。矿区含矿岩性主要有2种,一为浅绿色绿帘绿泥片岩,岩石呈粒状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由绿泥石(45%)、绿帘石(15%)、石英(30%±)及绢云母(<10%)、少量黄铁矿等组成,黄铁矿多为细粒,粒径d一般≤2mm,呈团雾状集合体形式分布。二为灰绿-灰白色绿泥绢云片岩,岩石呈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主要由绢云母(40%)、绿泥石(30%)、石英(25%±)及少量黄铁矿组成,黄铁矿多呈稀疏星点状不均匀分布,自形程度高,粒度较粗,粒径d一般在0.5~2cm之间,局部见有立方体黄铁矿,个别粒径可达4cm以上。
2.2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断裂为一北东东向展布的压性断裂,从该矿区中部通过,该断裂断面呈波状,局部近于直立,形成数十米宽破碎带,带内见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两侧挤压拖拉褶皱发育,其不仅是阳坝岩组中岩段与上岩段的分界断裂,也是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与主断裂平行或呈小锐角相接发育的北东向断裂为区内的次一级断裂,是较为重要的控矿断裂构造,该组断裂一般形成2~5m宽破碎带,由片岩碎块及角砾、碎裂石英(细)脉、泥质等构成,石英(细)脉通常与断裂面产状相一致。断裂带内局部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蚀变强烈。
2.3岩浆岩
金矿区位于坪台山石英闪长岩体北西侧。矿区内该岩体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岩石呈灰-灰白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辉长石、黄铁矿组成。岩体自变质现象较明显,有较微弱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该岩体与区内金成矿关系尚不清晰,陈彦文认为,其形成于晋宁期至加里东期,与区域热液型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区内中基性—中酸性脉岩较为发育,以石英脉、(石英)闪长岩脉为主,少量铁白云岩脉、辉长岩脉零星分布于矿区北部,各类脉岩多顺层分布或沿构造破碎带裂隙贯入。区内石英脉依据产出时期大致可分为2种,一种为晋宁期顺层产出或卷入韧性变形的同构造分泌脉,常形成揉皱石香肠构造;另一种为充填于构造蚀变破碎带中,形成于加里东—印支期的碎裂状石英脉,其中后一种石英脉与金成矿关系密切。
3矿体地质
该矿区目前发现金矿带2条,均呈带状展布。Ⅰ矿带呈北东向展布于地域一带,产于绿泥绢云片岩中,矿化带宽3~5m,长度大于200m。带内圈出金矿体1条,Ⅰ—1矿体长度大于80m,控制垂深大于50m,厚度1.30~1.85m,平均厚度1.56m,金品位4.95×10-6~28.59×10-6,平均品位12.78×10-6,矿体产状为335°~345°∠60°~75°,延伸较稳定。Ⅱ矿带呈北西向展布于悟独山一带,产于绢云石英片岩夹绿帘绿泥片岩中,宽度5~10m,金矿化带长度大于500m。带内圈出金矿体1条,Ⅱ—1矿体产状60°∠75°,目前仅为单工程控制,矿体厚2.35m,金平均品位5.01×10-6。矿体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围岩具较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矿区已发现的两矿体均产于绿片岩中,形态呈透镜状、脉状,矿石自然类型有蚀变碎裂石英脉型和蚀变碎裂绿泥绢云片岩型2种,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细脉状、浸染状、角砾状、块状、条带状构造等。矿石金属矿物较简单,主要为黄铁矿,另有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等,金矿物主要是自然金、银金矿,以自然金为主;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绿帘石、碳酸盐等。
4控矿因素及找矿潜力分析
4.1控矿因素
依据矿体产出部位、分布特征和所处地质环境分析,该矿区金成矿控制因素主要有构造、地层、岩浆岩和变质作用等。
(1)构造因素
矿区的主要控矿因素是断裂构造。区内多期次断裂发育,矿体均产于断裂破碎带中,其形态产状均受北西向或北东向次级断裂(带)控制;矿(化)体基本分布在有断裂通过而且石英脉发育的构造蚀变岩内,或破碎带、小褶曲顶部地层转折部位;区内近矿围岩蚀变—硅化主要发育在断裂破碎带中,硅化发育强烈地段,碎裂石英脉越多,金矿化品位亦越高,其蚀变强弱程度与金矿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上述均表明区内金矿化与断裂构造有着明显的依存关系。
(2)地层因素
该矿体主要赋存于碧口群阳坝组绿片岩中。区域上碧口群为一套次深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建造,据前人研究,其Au、Cu、Zn、Mo、W等区内成矿元素均高于全国以及秦巴地区陆壳的丰度值,其中的阳坝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中,主成矿元素金平均含量为23.5×10-9~51.16×10-9,远高于全国(4×10-9)及秦巴地区陆壳丰度值(5.3×10-9),是后者的2~10倍以上,是金元素高背景区,为区内金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
(3)岩浆岩因素
矿区位于坪台山岩体西北约2.7km处,属成矿有利热晕区内。区内多发育有顺层或沿破碎带贯入的石英脉,受构造作用影响脉体破碎,围岩具备碎裂岩化、角砾岩化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表明岩浆(脉岩)侵入活动是本区成矿的热源动力之一。
(4)变质作用因素
矿区内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动力变质作用在区内沿构造线方向线(带)状分布,形成断层破碎带,带内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是金矿化的主要赋存场所;区域变质作用使碧口群阳坝组(矿源层)中的金银等成矿组分发生活化、溶离和迁移,经原岩脱水,在一定物理化学改变条件下,汇集成变质热液,将原岩中碱金属、硫酸盐及部分金元素等成矿组分溶离,与热液一起发生迁移并最终在断层破碎带内沉淀富集成矿。
4.2找矿潜力浅析
该矿区地处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属碧口-阳坝元古宙华力西-印支期铜金(钴)成矿带。矿区碧口群普遍遭受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各类片岩等,片理发育,为典型的金元素高背景地层;区域多期次岩浆侵入和构造叠加变形,刺激成矿元素活化,并使岩石发生构造蚀变;区内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低温热液蚀变广泛发育。总之,该区域一带具备金成矿丰富的动力热源、物质来源及储矿空间条件。由于目前地质调查程度低,矿体规模尚没有完全控制,随着地质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区内找矿应该会有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新虎, 刘建宏, 梁明宏, 等 . 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312-313.
[2]蔡贤. 甘肃省文县马家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甘肃科技,2015,31(13):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