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读,大地有大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如是我读,大地有大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紫筠

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 655000

导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

任务:(课前已将任务发布)

第一个项目: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导游(即作者)身份卡片,包括作家作品和创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明确: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第二个项目:经典景致解说,请同学们追随作家笔下的自然景致,品味清华园荷塘和故都秋韵,写出景点导游词。可挑选契合的背景音乐,进行解说和朗读。并且整理编辑成册。

明确:《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当然“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故而“想饱尝一尝”这北国之秋。

“故都的秋”在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破屋、日光、牵牛花、秋草、天色、鸽声连成片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花铺满地,脚踏落花,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和的触觉;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衰弱”、“残声”、“啼唱”;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观秋色: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听秋声:静,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声声入耳沁入心。

《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田田荷叶弥望,零星点缀荷花,缕缕荷香,颤动荷波,看不见的脉脉流水,静动相宜,幽雅宁静。月下荷塘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断断续续、沁人心脾的淡雅静美。

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上的月色,月光月影斑驳交错,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荷塘四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荷塘月色的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

第三个项目:跟随导游追寻这些自然景致,作为游客的我们也体味感悟其中作家所渗透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请众位游客在游客分享会上展示。

明确:秋味就是生命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情中,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早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这里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不就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代的《采莲赋》,当时“游的光景”虽“有趣”,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思绪驰骋在曲折的荷塘上,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的展开,宁静与不宁静流转交错,也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朱自清对当时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游历山川往往有所得,那是印记在我们心中的是受用无边的荷塘,幽静淡雅,几分袅娜清淡的月色,是清净悲凉的故都的秋,是一份自觉意识,是一份悲悯之情,在时代的洪流上,深刻地刻下了文化烙印,成为独特的美学印象,我们不断地呼唤、捕捉、吟诵,甚至是表达诉说,都是这已被标记了的沁润着美的声音,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流,冲洗着你我,在不断的交流中使得各自的美彰显,得以看见。自是大地有大美,如是我读,珍贵如尘土,不能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