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研究

梁美亚,  ,刘立琴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市              050700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尤其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末,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数量为757所,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219.69万人,较上年增加35.75万人,增长率达到19.4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成果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受到学生心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较十年前相比,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对这一现象的考虑,本文将着重围绕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诱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予以全面阐述。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有效对策

所谓“慢就业”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立即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想法,而是以一种“待业”状态来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一旦“慢就业”现象具有社会普遍性,那么,一些亟需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岗位也将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并且,许多应届大学生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期,进而使自己的未来生活陷入迷茫状态。尤其对民办高等学校来说,面临的毕业生“慢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各高校应当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遏制措施,来扭转民办高校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诱因

(一)心理因素

虽然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质量、师资力量、业内口碑等方面均超过了国内一些普通的公办院校,但是,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仍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与发展前景持有一种观望态度,甚至认为民办高校的毕业文凭始终与公办院校的毕业文凭相差一大截。在这种错误认知心理的促动下,一些应届毕业生逐渐产生了不被社会认可的心理阴影,认为即便毕业之后立即步入工作岗位,也会遭遇他人的冷眼,久而久之,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宁愿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在家“啃老”,也不愿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二)学校因素

目前,国内许多民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与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种作法实际上等于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面临着爆炸的危险。比如一些高考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在无法报考公办院校的情况下,便直接选择民办高校就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办高校生源力量逐步变得强大起来,而师资力量的不足却逐步暴露出来,学生毕业之后,不仅没有真才识学,同时,就业方向也变得越加迷茫,于是,“等靠要”的“慢就业”现象也变得更加普遍[1]

(三)家庭因素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主要是由社会团体或者组织一手创办,因此,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属于有偿服务,并且一些高校的年收费标准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是,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不惜花费重金将孩子送进一些社会声望较高的民办高校。当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以至于经常出现挂科现象,据调查数据表明,这一学生群体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一旦这些学生毕业之后,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至于很难被社会认可。于是,多数学生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出许多高新产业,而这些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给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平台与机会。但是,对一些知名企业来说,在招收和录用专业人才时,更愿意和一些知名的公办高校达成人才引进协议,而民办高校往往不在这些企业的考虑范畴之内。因此,多数民办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一些销售、保险、房产中介等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一旦这些毕业生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工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当这些带有“负能量”的信息传入未就业大学生的耳朵里,这些学生对就业也将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也将出现“慢就业”现象。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社会各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高端人才缺口,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民办高校在培养专业型人才时,应当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育理念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势,尤其对一些高新产业来说,学生如果拥有真才识学,那么,就业概率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或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方式来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企业发展进程当中,有哪些好的计策、好的创意、好的观点,可以相互分享出来,并将每一名学生的个人意见与建议归纳汇总到一起,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视野,这对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开展市场调研,优化学科专业

为了弥补学科与专业设置缺陷,民办高校应当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专门成立一支由优秀教师以及专家教授组成的市场调研队伍,负责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深入细致调研,以获取就业市场的第一手材料。首先,根据调研结果,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在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的同时,适量增加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实训课,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当前的工作节奏。其次,根据调研结果,专家组应当制定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合理设置每一个专业与每一个学科,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本领,拥有真才识学[2]

(三)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为了避免“慢就业”现象的发生,与国家提出的“创业创新”战略相吻合,民办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属于本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进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建立孵化基地,学生可以结合个人能力,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项目,然后,可以将该项目作为一个长期的主攻目标,进行深度钻研,在钻研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意见与建议,并将个人的主观想法融入到课题钻研当中。这样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够未来的创业成功率。

(四)拓宽宣传渠道,树立正确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基于这一特点,民办高校应当借助于微信、QQ等社交软件,或者短视频等新媒体对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及时转变认知与错误的价值观理念,进而正确对待个人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向学生宣传一些民办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成功案例,学生在汲取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内心的就业与创业激发也将被快速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将逐步消除“等靠要”的错误价值观理念,这对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新时代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对产生这一现象主要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在应对和解决学生未来就业、创业问题时,缺少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为了消除“慢就业”现象,逐步打消学生的消极与错误的念头,民办高校应当以制度为纲,以加强师资力量、改革课程体系、创建孵化基地、传递正能量作为有效路径,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而为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树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诱因分析与应对举措[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03):107-111.

[2]肖玉梅.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21(15):168-170.

本论文系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BMXYJY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