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及社会管理机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9
/ 2

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及社会管理机制分析

黄英华 ,马永忠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气象局 125300

摘要: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办法》(以下简称“16号令”)对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如台风、暴雨、寒潮、大风等预警信号标准、防御指南等做了明确规定,其中暴雨预警信号分为4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加强对暴雨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定科学的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有效覆盖的策略,加强预警信息传播效用的研究,减轻暴雨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对减灾防灾工作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应对的具体落实。基于此,本文将对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以及社会管理机制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社会管理机制

1.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现状

1.1时效性和覆盖面低

暴雨灾害预警信息除了在气象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工作外,还具有对于信息的传播功能。但是目前有关暴雨灾害的预警信息的普遍性不足,人们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暴雨灾害信息发布的渠道主要是以短信推送为主,信息的推送类型是由个人逐渐向群体进行扩散式推送,范围过程是由点到面逐渐进行推送,使短信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并且在暴雨灾害发生时,人们掌握信息的时间以及程度不同。这样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面对突发的暴雨灾害时,不能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使防灾应急措施不能很好地进行实现。

1.2公众参与度低

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群众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当今,我国对于暴雨灾害预警信息覆盖范围较小,并且渠道较少,相应的延展性也相对较差,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参与度不高,不能满足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紧迫性。相关组织、企业、单位、政府机关,没有起到对于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功能,导致了大众在接受信息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就一味地是单向传播,缺少了社会群众的参与在之后的传播过程当中,要注重信息的匹配程度以及时效性,让传播的信息与人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相匹配,不能将信息的传播渠道限制于传统媒体,当前新媒体也要参与到当中来。

  1. 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2.1传统媒体传播

①电视

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一旦广播电视接收了暴雨灾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以滚动条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播的方式,强势引起电视观众的注意,缩短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是,电视作为传统的传媒方式,其也有局限性,第一,其受时间段的限制,白天在上班期间,一些上班族的人很难接收到电视信号。第二,在夜晚人们入睡期间人们很难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所以,可以说电视在传播气象预报上仍然是一种核心方式,但是在传播暴雨灾害预警信号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官方权威性,其可靠性较强,仍然值得推广和应用。

②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暴雨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为现在人们的手机号都实行实名制,在相应的地区,一些规范的部门能通过短信渠道及时地向市民发布重要信息。但是由于出于隐私保护的初衷,在发布这些短信之前可能会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可能会耽误一些信息发布的时间,但也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所以手机短信仍然是现代最重要的暴雨灾害预警的重要发布和传播渠道。

2.2新媒体传播

①微博微信

现在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方式,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现代各地区的气象局微博官方账号以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其设计更加入性化很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并且其除了能及时地发布暴雨灾害预警,也能通过这些官方平台向人们普及防灾自保的一些推文,其实用性更强。但是,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更新需要网友自主地去阅读,所以相关单位必须对该平台加大建设,吸引更多的网友及时关注暴雨灾害预警信号。

②网站和手机APP

气象局为了能将暴雨灾害预警信号及时地发布出去,已经自主开发了气象局网站和一些应用APP。气象局向利用这些网站和APP及时地向人们传播信息,气象局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网站和APP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网站和APP的存在,更不用说利用这些渠道。所以,这种新媒体的局限性还较大,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1. 社会管理机制分析

3.1信息传播管理机制

气象信息传播管理机制中,首先需要明晰气象信息发布流程,尤其要对信息的传播主体构成情况进行细致考察,保证主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在气象灾害信息源特征得到明确的基础上,实现对信息传播节点的精准把控,更好满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需要。一些暴雨灾害预警管理方案在构建过程中,对于预警信息传播管理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不足,缺乏对多种形式信息发布渠道的分析与整合,导致暴雨信息灾害预警管理措施的制定无法与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需求相适应,也使得信息传播效果难以充分对接公众主体需求。提升暴雨预警信息快速发布能力,应建设基于“云+端”构架的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探索建立暴雨预警信息靶向发布业务。

3.2信息反馈管理机制

暴雨灾害预警信息虽然发自气象部门,但涉及政府的多部门和各类传播媒体,故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建立有效且具有信息回馈的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回馈信息分析系统,全流程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过程,通过政府和机构及媒体,向民众传播暴雨信息,民众则通过移动运营商、新媒体个人账号等方式方法回馈是否收到暴雨预警信息,系统根据反馈信息来分析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有效覆盖率,避免和减少社会传播反馈信息的缺失。

3.3加强部门联动

暴雨灾害防御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水利部门要密切关注暴雨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及时组织做好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等工作。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密切关注暴雨可能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城乡积涝等,提前落实好防范措施。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密切关注强降水可能造成道路积水、路面湿滑、低能见度等对水陆交通和物流运输、出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加强疏导和管制。气象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通报和发布雨情、风情、雷电等实况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提高落区和强度的预报精准度,增大预报提前量。水利、住建、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要加强会商研判,做好暴雨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积涝等风险预警工作。各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防御暴雨山洪提前转移联动机制,做好联防联动工作,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准备,要第一时间将灾情和防范情况报送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

结 语:

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且季节性、阶段性明显,多出现在 4~10 月,主要集中在 5~8 月,地域上分为华南暴雨、西南暴雨、长江中下游暴雨、华北暴雨、东北暴雨以及西北暴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播效率和准确性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气象局需要全面增加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暴雨灾害预警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对接建设[J].隋剑利,刘克利,李杨,牛冬.内蒙古气象.2017(04).

[2]赵思雄,孙建华.我国暴雨机理与预报研究进展及其相关问题思考[J].暴雨灾害,2019.38(5):4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