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王文娟 ,张欣

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本文基于分析工业遗产转型发展对于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国内外知名工业遗产的主要特点要素构成和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制析,归纳总结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转型发展模式,针对铜川地区工业遗产的更新,对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论证,尝试找出其发展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 工业遗产  转型发展   模式

1引言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等其他社会活动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铜川王石凹工业遗产项目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由于能源枯竭,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碳达峰碳中和发展、铜川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王石凹煤矿关停,生态修复,探索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转型之路,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的转型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应让原有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

2工业遗产转型发展对于地区发展的作用

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社会的历史遗迹。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工业遗产也是为了保护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保护文化的多样性[1]。工业时代的工厂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囊括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如若不能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保护,将失去城市尤为重要的记忆。重新记录以往城市工业活动,将助力于人类历史的保存[2]。而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则将有效维持区域活力的连续性,为衰落的城市地区提供新的活力,其中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旅游、商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

3全球知名工业遗产旅游转型发展进程

3.1遗址公园型

为建设遗址公园,可将一些原有特殊空间,如选煤楼、铁轨、锅炉房等,改造成游乐设施和城市地标;将一些部件或工业标志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建筑景观。

北京首钢园是百年钢铁企业——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所在地,占地8.63平方公里老厂区涅槃重生,北京首钢工业“封存旧、拆除余、织补新”,保存专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谨慎拆除不必要的构筑,构建工业与自然和城市对话的桥梁,塑造公共空间叠合不同场所,置入功能激发活力,从而逐渐形成以钢铁工业遗存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

首先通过分类保护开发,实现首钢园的遗址的分区保护开核心区以“保”为主,进行“保护式修补”。外围则适度开发。其次是建筑和设施的再利用,首钢园滑雪大跳台场馆由首钢园区老厂房和工业构筑物修缮改造而成,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元素曲线,与滑雪曲线向契合,从而实现功能和景观的双赢;大跳台旁4座70米高的冷却塔则形成石景山首钢主题公园一大地标,是冬奥会期间独特的赛事景观。利用精煤车间厂房的空间优势打造“四块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和冰球训练场馆;金工车间改造为配套商业;职工网球场改造为网球馆。景观设计与建筑功能紧密结合,从而使工业遗产塑造为景观的同时,具备运动精神和功能。铜川王石凹煤矿的更新与改造必须基于此来衡量,对核心遗址建筑进行保护,而对非保护的煤炭工业设施厂房一方面实现体育、文化体验等功能,另一方面则应采用现代风格的工业艺术打造为园区标志景观,有历史痕迹和文化积淀,同时满足时代所需。这将延续一代人的记忆,并给园区带来新的活力。

3.2文旅小镇型

对于占地面积1.5km²以上,拥有工业遗产丰富如工厂、仓库、作坊遗址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遗址等的综合性工业遗产区适宜打造为文旅小镇。铁桥峡谷位于英国英格兰西部斯洛普郡塞文河下游的一个长约4.5公里,宽约1.5公里的河谷地带,占地约10平方公里,因世界上第一座用铁浇筑而成的巨桥而得名。通过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恢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建造主题博物馆的形式,配置文化博览、餐饮娱乐、主题住宿,发展旅游业,打造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博物馆群落构成的文旅小镇对于游客有更强的文化吸引力和沉浸感。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可对区内遗址建筑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场景营造,结合工矿器具等展陈,通过主题场景包装、高科技手段展示、展演结合,突出历史感、真实性、艺术性,同时将餐饮、住宿、文创购物、小型演艺等功能业态植入,让参观者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满足消费需求。在博物馆、小酒馆里则呈现以时代记忆的服务人员,他们采用“文化扮演”的方式让历史“鲜活”起来。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使游客感受煤矿工业遗址的风格魅力。通过道路系统改造,植入铁轨等游乐元素,将工业场景转化为景观及游乐体验场景。

3.3城市区域更新型

对于面积100km²以上,依托区域发展、城市更新的工业遗产改造为工业景观、遗址公园、博物馆、工业小镇、主题公园等发展类型将形成区域更新型。德国鲁尔区作为城市区域更新典型,其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和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亨利钢铁厂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在其中设计了一个工业文化儿童乐园, 孩子们可以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 并可以听到关于各种设施设备的游戏故事, 从而大大吸引了亲子家庭旅游者。此外, 博物馆的导游人员由原来工厂的工人志愿者承担, 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真实感和历史感, 同时也激发了工厂周边社区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良好的旅游氛围。

铜川王石凹煤矿的开敞区域则可基于此,将王石凹煤矸山、修造厂改造为开放式露天博物馆,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和保护”等系统修复工程,融入拓展素拓、营地乐园、打造集合多种娱乐项目的体验核心,为企业提供团建、年终会议、拓展训练、同学聚会、儿童素质拓展等的理想活动场所。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景观再造、整体开发、综合利用的新路径。

依托铜川区域优越的自然乡村田园风光、工业历史文化,并以工业遗产群落资源为核心吸引,配合周边霸王窑遗址及片区工矿生活空间、工业景观,并保留原矿区的工人作为导游人员,做优主题博物、创意产业、生活居住、主题游乐从而塑造矿区的认同感和氛围感,带动区域更新发展,打造工业遗产产业园区。

通过以上工业遗产利用方式的研究和整理,王石凹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可通过博物馆+为发展理念,通过对煤矿遗址活化利用形成开放式、互动式、沉浸式博物馆集群发展模式,再融入大区域发展形成工业产业园区,在构筑工业文化新地标的同时引导区域城市更新发展。从而推动留存至今的工业遗产发挥其全部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有利资源。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之上,寻找更为有利的发展模式,以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更新换代,这对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乎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区的生态恢复、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等有着诸多方面的意义。文章通过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对铜川王石凹煤矿的保护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种模式,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需要进行保护与利用,这些潜在的、具有工业遗产特征的旧工厂的去留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较早,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我们可以借鉴,从而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国的工业遗产。

参考文献

[1] 徐苏宁,王国庆,李世芬,等.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J]. 城市规划,2017,41(2):81-84,101.

[2] 张松.上海黄浦江两岸再开发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J].城市规划刊,2015(2):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