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二小学,广东 江门 529700
摘要:图像识读能力是小学生审美能力中“多元化”“具体化”“直观化”感知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在美术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开展读图识图教学与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本文主要探索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广告媒体等媒体影像充斥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必不可少的内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是保证小学美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美术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看图读图、识图解图,并从图中获取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培养学生在视觉感知、美术欣赏、美术创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2022年新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美术课,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小学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传授美术学科知识、教授美术创作技艺,还需要有序开展小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是美术学习过程中作品欣赏、图像认知、影像识别、符号解读的关键能力[1]。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读图识图教学与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下的新使命,更是有机整合美术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跨学科教育教学创新的勇敢尝试。
一、唤醒美感,培养图像识读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的本质就是“视觉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图像观察,图像选择尤为重要[2]。小学美术教材中大量图像信息丰富、图像符号特色、图像色彩艳丽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读图需求等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引导学生观察、选择、体会、描述,对学生的描述结果进行恰当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完成图像识读意识的培养[3]。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符号特殊、活泼有趣的美术作品,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产生惊喜、赞叹之情,这是美术直觉唤醒的表现。但小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有限,机会稍纵即逝,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本能反应,及时引导他们对图像展开解读,获取有用的知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在这幅作品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内容?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跟我们说一说?……等等,引导学生结合图像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学生图像识读的兴趣一旦得到激发,会对图像产生情感共鸣、感知共鸣,为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对以后的系统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赏析联动,建立图像识读基础
小学美术赏析,是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与大自然等现实生活的欣赏与评析,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认识、欣赏、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它是建立在视觉体验与情感感受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系统建立学生图像识读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中“花灯”,教材中要求引导学生对花灯进行观察,通过解读花灯资料,了解花灯的特点,进行花灯绘画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赏析联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培养。借助智慧课堂的最新AI技术,带领学生进行花灯海洋中遨游,感受五花十色、炫丽多彩的花灯,利用教学平板为学生展示花灯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欣赏花灯,分析花灯的造型、轮廓、形态,感知其质地肌理变化。鼓励学生通过说一说、画一画,传授色调欣赏技巧、构图欣赏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进行图像观察和图像分析,循序渐进掌握图像识读技巧和方法,系统建立图像识读基础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课外延伸,以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的分析水平。我们可以观看传统花灯的制作影像,发现经过前后近七十道工序才制作完成的传统彩扎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发现美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传统彩扎花灯为何在现代渐渐失去受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学习制作工艺品,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欣赏与分析,使之既有效图像识读,又培养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三、触动体验,强化图像识读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生活的再现,更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发挥,艺术是自由的,允许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表达。对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独立完成图像信息解读、图像信息挖掘、图像信息拓展,从而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美术绘画技能,以各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想。
我们可以尝试在高年级教学中这样做,出示一组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借助图像观察、图片欣赏、图片解读等教学内容,强化图像识读,鼓励学生突破图像的表面画面,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多维度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作品,升华情感高度,以此实现美术与德育教育的相结合。
四、迸发灵感,激发图像识读能力
美术作品的图像美,是造型艺术美,它通过点、线、面、色彩及材质肌理等元素的灵活运用和巧妙组合,从而构成一件充满艺术美的作品。小学美术手工穿编一课,就是从穿编入手,使学生明白编织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美术创作和日常生活中。
编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密切,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编织作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教学内容司空见惯,相当广泛,如何把编织这个内容设计得更吸引,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开展教学:组织大量不同风格与质材的手工穿编作品为学生展示,通过观看这些编织作品,让学生惊喜发现生活中有无数的材料可以用于编织制作。鼓励学生寻找身边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适时指导学生学习手工穿编的技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图像观察、图案分析、图案解读等图像识读的学习,还充分利用图像识读的结果开展美术创作,美术学习与生活创造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体验编织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不仅能使美术课堂凸显视觉性,更体现美术核心素养视角下,美术教育的力量与境界,它能促进审美与素养的提升,塑造美好心灵。新时代美育,新历史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有效推动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小学美术教育在新时期育人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炜桢.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路径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13):88-90.
[2]郭夕丹.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69.
[3]雷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