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背景下“党建+”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建党百年背景下“党建+”模式探究

李添梦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摘要】在建党百年背景下,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党建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也有着特殊地位。各高校要根据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党建工作要紧跟国家发展大势,不断创新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制度,突出工作地位,积极运用科技和新媒体等手段,全方位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应当与其他思政元素结合共建,打造“党建+”平台,树立“党建+”意识,落实“党建+”服务。通过各方联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拓展党建工作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充分发挥党建的育人作用。

【关键字】建党百年;“党建+”理念;党支部;党建

一、“党建+”模式探索

(一)党建+互联网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必须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打造网络党建工作平台。创建符合年轻人的教育模式,使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高校可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展党建活动前期调研,把握年轻一代对党建的认知与期待;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做好培训工作,探索开放、智能、互动的新型党建模式,优化培训形式,创新培养方案[1]

创新党的理论学习形式,提升高校师生党员理论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核心素质之一,如今在新时代和建党百年背景下,高校更要发挥在教书育人这一领域的优势,组织“线上+线下”的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课学习活动,运用好假期和课余时间,引领学生学好四史,激发学生对党史学习的兴趣,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身经历去教育新时代青年,让同学们懂得新生活的来之不易,立志成长成才后报效祖国。通过不同形式帮助党员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能够增强党员的工作实践能力,提升党员的执行力,牢记入党诗词,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党员微课”、“网站宣传”、“抖音”、“快手”等新的媒介和平台,组织理论学习,打造党史教育网红老师,开展学习“微课堂”,给同学们直播讲解四史,运用新媒介进行教育引导。开展党史微电影大赛、党史视频宣讲等活动,拍摄党建教育vlog,声情并茂述党史,让理论学习入耳、入脑、入心[2]。让党的建设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二)党建+育人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应该围绕“三全育人”理念,遵循“三因三循”规律,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师应主动投身相关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带动作用。大部分高校教工党支部都是以专业为依托而成立的,进行师生支部共建,联系教师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形成“师研本”党建模式,定期举办共建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搭建联系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学术沟通桥梁,更能充分发挥各支部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例如:教师支部老师给学生支部讲党课等,定期举行支部共建的学科探讨活动,学生和教师依托党支部共建平台,与老师沟通专业知识,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通过支部,摆脱“教师与学生沟通仅仅局限在课堂”这一现状,使教师们能走进学生,倾听学生。

党支部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其政治性,而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学术性[3]。对于高校党建活动而言,如果只追求活动的学术性又会失去活动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但是一味追求政治性会影响活动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探索能够平衡两者关系的渠道,根据不同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学院党建品牌活动[4]。从学生角度出发,带领本科生进实验室,邀请专业老师为学生排疑解惑。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自己的科研生活、学习情况等;从老师角度出发,可以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充分利用支部这一平台,打通师生交流渠道,利用党建带校风端学风。

(三)党建+文化

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红色文化集中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苦难探索和艰辛历程,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基石,将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优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党员党建工作中去,让主旋律更加激扬,让正能量得以壮大,守住我们的思想主阵地,将对大学生党员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作用[5]。校外校内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支部为单位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红心向党”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党建+校园文化的育人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党建工作,结果是事半功倍的。

“党建+”工作思考

(一)夯实责任,发挥”党建+”主体作用

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教育引导教师党员应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积极参加党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引导教师应重视课题组外党支部这一重要组织,重视支部共建这一组织形式。高校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等各个方面开展教育,坚持以生为本,通过显性课堂教育和隐性思想引领教育相结合,多方位全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这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活动有层次、工作有统筹、组织间有互补、工作效果最优化的“党建+”育人模式,打造品牌特色,取得党建教育成效。

(二)联动组织,打造“党建+”育人平台

党支部承担起党建育人的主体责任,不断探索智慧党建,落实落细高校党建工作,联动各类组织,党建带群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班建、党建带宿舍建设,形成深度融合、师生共建、互促共进、同向聚合的良好态势,党建办校依托学生会、共青团、各类学生社团、协会等群团组织,推动各类群团组织创新发展,推动“党建+”项目与时代接轨,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智慧党建立体化平台。结合高校实际,建构集学习、互动、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运行较完善成熟,对接、运用、共享的一体化党建管理平台,持续做好后续的跟踪,完善技术升级和开发,关注学生反馈,提升智慧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智慧化、精准化水平[5]。通过各类平台宣传党史知识,举行党史知识竞赛,建构“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党建学习教育平台,注重打造“指尖上的党建”、“手机上的党建”、“与时俱进的党建”,量化学习指标,让青年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与时俱进,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深化党建宣传内涵,做有温度的报道、特写和宣传。准确把握“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利用形式多样的新媒体,通过“党建+”新闻特写项目,深度挖掘校内外人物或事件,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升新闻宣传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传递新思想,弘扬正能量,生动形象地宣传高校党建事业发展与党员师生事迹,树立身边事身边人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学习激情,增强师生凝聚力,深化高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认同,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思想、行动和责任自觉[6]

学校的党组织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重要责任。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这个主题,探讨学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如何开拓思路、开阔视野,用创造性思路开拓学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惟有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看待学校基层的党建工作。

在建党百年背景下,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理念,以“党建+”为中心,多角度辐射、多维度提升、多层次受益,融合各载体的资源,优化建设途径,创新党建载体,全面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全方位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对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力等方面都起到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实现高质量党建、高素质育人与高水平学科发展的协同促进与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洋溪,李佳欣,袁梦迪.“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的优化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4):14-17.

[2]陈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探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1(01):96-100.

[3]贾寒,吕开河.“党建+”理念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新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49-51.

[4]梁伟,黄生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三重逻辑[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6(01):70-74.

[5]赵国峰,李桂荣,范家明.高校二级学院“党建+”育人模式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21(01):92-95.

[6]李光伟.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之路探析[J].党史博采(下),2021(03):23-25.

作者简介:李添梦(1995- ),女,籍贯:河北石家庄,理学硕士学位,助教,学院:天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