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张鲲

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419638

摘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大量德育因子,目前,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对此,教师应在让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在科目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一个必然要求。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某种程度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识观念等进行培养,促使其成为品德高尚、行为文明的优秀人才,这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素养,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非常丰富,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尽管如此,部分教师由于观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要性

初中生恰好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其人生价值观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等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生正好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路口,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旺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非常浓烈,同时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愿望也空前强烈。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思想渐趋成熟,可以说是奠定思想道德基础的黄金时期,此时对初中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历史学习能够让初中生吸取前人经验、借鉴前人思想,对其思想发展、观念形成非常有益。初中历史不仅涉及中国历史,同时也涉及世界历史,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之类的内容能够很好的启发初中生,对其德育发展非常有益,这也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必要原因。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一)情境教学,渗透爱国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是非常适宜的。在中国古代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为家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教师完全可以借用这些事迹来开展爱国教育,借此培育初中生的爱国热情,催生其家国情怀。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通过为初中生创设逼真感人的情境,让其能够入境悟情,更好的感受古人的爱国之情,然后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有效地实现爱国教育的渗透,获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以《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初中生播放《满江红》的诗词朗诵以及岳飞抗金的相关影视片段,借此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让初中生更好的感悟到岳飞对家国天下、黎民百姓的热爱之情。逼真的情境能够促使初中生入境悟情,让其在深刻感受岳飞爱国之情的同时,也能借此情此景来催生初中生对家国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初中生在课下调查更多与岳飞抗金相关的资料,这样能够让其对岳飞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岳飞的钦佩之情也将更深,借此能够激发其向岳飞学习的信念,让爱国之情能够扎根其心中。

(二)故事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青春叛逆的初中生极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影响,应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摆脱不良情绪,获得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恰好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帮助其塑造积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有着异常丰富的与人格发展、人生价值观培养相关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素材,并且利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教学法来渗透人格教育,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

以《百家争鸣局面》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帮助初中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人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教师可借助“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初中生了解老子的“祸福相依”观念,引导其正确看待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坏事和好事,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再者,教师还可以利用论语中的一些小故事,帮助初中生理解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观念,让其对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学会自省修身,这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样有益。

(三)挖掘文本,渗透环保教育

可持续发展社会背景下,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环保元素或者是能够与环保话题联动的内容,这样才能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式渗透环保教育,以此来达到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伺机插入环保话题,以此来帮助初中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以《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中华文明的两大起源地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与其良好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而时至今日,黄河已由原来清澈的河流变成现今的模样,究其原因在于人类在开发大自然的过程中破坏植被、森林等,导致相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入河才会如此。教师可借此向初中生渗透科学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以此来催生其环保意识。又以《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美国在抗战将胜之时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而直到现在核污染仍旧严重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为其带来了很多的病痛折磨。借此让初中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催生其环保意识,这样也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四)合理引导,开展思想教育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同样也在持续获得进步和发展,而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其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并在纵向分析历史发展变化轨迹的过程中领悟相关的哲理,这对其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能够起到正面作用。教师还可以引导初中生在剖析各个历史名人性格、生活背景等的基础上,学习其身上某些可贵的品质,了解“事有可为有不可为”,这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长,教师可以引导初中生对其利弊进行分析,借此培养初中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因此看待问题务必要全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再以《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引导初中生剖析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成就,让其认识到司马迁虽身残却志坚的品质,帮助其树立起“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观念,这样也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结语

总之,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培养初中生相关的德育意识,而是要让其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已成为每个学科教师需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初中是学生塑造性格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历史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纠正学生的错误倾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态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建喜.浅析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吉林教育,2022(22):80-82.

[2]刘娟.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3):207.

[3]姚志红.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