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化州生态环境监测站
【摘要】: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监测效率过低、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作出研究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实施了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应详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构建控制维度和管理体系模式,优化持续实践过程,加强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质量。积极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注重监管方法的升级与改进。如此一来,便可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精准的信息保障,同时还能促进自然生态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做好监测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动态化、综合化监管效果。借助监测结果,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进而可以为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优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的监管水平。
2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2.1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团队稳定性差
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大多数基层人员专业技能低,专业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在整个队伍建设中,特别是在基层生态环境监测队伍领域,基层环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不适应新常态下的环保工作,他们不仅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特别是一些50岁以上的实验室人员,许多新仪器和设备是不熟悉的,启动速度慢,造成监测数据环境不准确,影响生态环境监测有序发展。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工作效率低、管理能力弱等问题都极大的影响着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2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存在问题
监测主要包括现场手动采样污染物,实验室监测工作时,缺乏事前预防和过程监测能力,对环境问题缺乏敏感性,无法对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此外,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分析和准确、目标统计数据不能用于快速和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同时,由于管理问题,一方面基础设施薄弱,如资金匮乏、监控设备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整合和优化,资源被浪费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3、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完善原有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环境监察部门来说,为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初始制度内容,落实各项权利和具体责任。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在工作过程中引导员工,促进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在监管人员的配合下,技术操作才能更加准确。充分整合资源信息,改进现行管理模式,提高监控质量。如果发现某种工作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2、提高数据标准价值
根据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分析监测数据时,应不断更新现有标准,通过合理利用技术确保实时监测。此外,作为监测过程的一部分,运营必须按照现行的质量标准进行,并且必须针对大气、水、噪声设定具体目标。在获得相关数据后,投资创建了数据库,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内容更加规范、准确。
3.3、应用新生技术设备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为保证管理效果的提高,配备最新的设备,采用新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高精度,为未来实时监测奠定基础。通过对这些内容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有效地为监控对象设定防控的实际目的。监测任何类型的污染物通常需要使用各种技术设备和模型。
3.4强化技术融合,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在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时,技术体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现阶段,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5G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项高新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并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其一,对于各项数据的获取,需要利用航天卫星遥感技术,进而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与资料,并实现数据的定期覆盖。当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发展遥感卫星技术,并且遥感卫星的在轨运行数量达到了18颗。因而,能够获取高频次、大规模、业务化的卫星影像,进而为数据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帮助,并且可以对周期性的监测工作提供支持;其二,通过对各种无人机航空遥感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局域化动态监测和精细监测。其三,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与巡查工具,能够快速完成地面场景的取证、样点监测等工作。通过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构建起“天-空-地-网”完善的技术体系,进而使得监测质量与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全面实现了动态监测的目的。其四,在进行信息的提取时,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北斗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地表覆盖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且数据精度较高。
3.5加强信息化保障,促进监测成果的全面共享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工作而言,信息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支撑。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成果的应用和共享水平,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期间,应当对生态环境管理、政府部门应用等方面的需求做出全面的分析,同时还要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信息化支撑体系的建设,应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一张网”建设。“一张网”应当具有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等方面的特点与优势。除此之外,还应提高涉密内网、业务网以及互联网之间的网络联通效果,确保生态环境部门可以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持续、稳定的信息交换与传输。第二,要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分层、分类模型,将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作为基底,把监测工作中获取到的各类信息,合理的集成、叠加到基底中。如此一来,就可以将自然地理格局信息、生态环境信息以及自然条件信息、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既可以满足生态环境部对监测成果的应用与共享。同时,还能满足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于监测成果的应用。第三,通过创建统一的生态环境检测信息平台,提高对各类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方面,在内部应用方面,借助于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对各项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帮助。在部门之间的共享应用方面,借助于接口服务、数据交换以及主动推送等相关途径,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有效解决“数据孤岛”以及重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化服务而言,应当结合大众需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成果的相关发布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成果与数据服务。在此期间,应当积极鼓励相关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各类数据产品的研发工作中,进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应用水平与效率。第四,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有效推动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政务服务以及监管决策等方面的工作。
4结束语
做好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与保护,对于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质量、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当前应积极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序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以及生态统筹方面的管理。在此期间,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融合,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的对策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4):52-53.
[2]陈耿,陈春贻.广东省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探索[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2,34(1):5-9.
[3]]冉照宽,许德刚,晏欣,等.中国石油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现状及建议[J].油气田环境保护,2022,32(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