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抗压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的成长,陶冶情操的同时,磨炼精神,最大程度地释放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促使学生可以自我调节,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最终养成快乐体育教学。本文主要简述了缺乏快乐体育教学原因,并根据教学现状,提出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快乐体育教学;培养策略
引言:快乐体育教学的养成主要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转变,促使学生保持长期锻炼与运动,从而强健体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可以促进小学学生热爱体育,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挥洒汗水。且富有挑战性、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训练的热情,增强体能,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开拓眼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最终形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
一.快乐体育教学关注不足的原因
(一)学生注重程度
体育课程在大多数人心里都认为是一门副科,而且每到考试时期,体育课程的身影渐渐地淡出学生的课本,被一些主课学科所替代,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久而久之,学生难以养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教学环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二)教师忽略快乐体育教学
在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课程以准备活动、自由活动、课堂教授为主,每节课仍然照本宣书,没有意识到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将班级分层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零散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快乐体育教学的影响。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步骤往往枯燥单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有训练过程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快乐体育教学的养成。
二.快乐体育教学培养策略
(一)关注学生需求,注重个性
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然而苦于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然而,体育课程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解要点,学生自我练习的时间不够,很难掌握真正的本领和技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融入分项式训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游戏教学,促使课堂可以更加活跃、更加丰富有趣,帮助学生从心底热爱体育,逐渐养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教师在难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及难,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分层闯关游戏或者合作游戏,以此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注重快乐体育教学、团队精神以及意志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例如,在开展篮球课程的分项训练时,大部分男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战技巧,三步上篮等内容,而女生则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篮球游戏,帮助学生养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比如,基础较好、有一定篮球规则知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篮球比赛,利用半个操场,随机进行人员分配,每十分钟交换队员;一些基础较差的则训练开展闯关训练,从二分球到三步上篮再倒计时投球,逐渐提高学生体能,激发参与的热情,形成终身的体育爱好。教师也应该用身边的事例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拉近教师、学生以及体育课程之间的距离,通过分项教学帮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体育,落实知行合一,实现传统体育课堂的改革。例如,教师在进行跑步训练时,教师需要边讲述知识边进行肢体的展示,并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意识养成。
(二)提高技术指导,注重培养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将体育规划成身体教育为主的课程,然而想要学生长期养成锻炼的习惯,形成快乐体育教学,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技术层面作为基础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提高技术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水平,强健学生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例如,在投篮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放羊式”的教学方式,需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在一旁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找准投篮的角度,学会三步上篮等篮球技巧,培养长期运动的理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传递体育知识,渗透快乐体育教学养成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对于课程的疑问进行解答,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的内容,从而打造欢乐的课堂氛围,实现应试体育课堂的改革。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逐渐变得多元化,教学的内容也正不断地创新,帮助学生养成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技术指导,以至于可以更好地投入进下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提高学生快乐体育教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小云.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4):73-74.
[2]宋海虹. 快乐体育引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与路径[J]. 青少年体育,2020(0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