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福建 泉州,362018 2.泉州东南医院护理部,福建 泉州,362017
【摘要】目的 对间苯三酚和依替米星应用于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治疗的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探究。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诊治的80名因急性胃肠炎而造成痉挛性腹痛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例数为40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消旋山莨菪碱治疗,研究组采用依替米星+间苯三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的IL-8和IL-6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依替米星和间苯三酚应用于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降低炎性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间苯三酚;依替米星;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炎性水平
急性胃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病,其发病时间快、疼痛剧烈,患者常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和不适感[1]。急性胃肠炎严重会引起痉挛性腹痛,患者胃肠发生持续性痉挛,造成腹部出现绞痛、且疼痛持续加重的症状,疼痛更加明显。目前临床上多以药物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左氧氟沙星+山良菪碱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和消炎的目的。但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山良菪碱是抗胆碱药物,虽在缓解患者腹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两者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易造成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口干、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治疗的体验感较差,易造成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同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探寻更加有效治疗的方案对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保障治疗效果、保障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有积极意义。间苯三酚属于平滑肌作用药,具有一定的亲肌性,因此可以有效解除肠胃的平滑肌痉挛,缓解痉挛性腹痛。依替米星是广谱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杀灭细菌,降低炎症水平。本文对间苯三酚和依替米星应用于急性胃肠炎致痉挛性腹痛治疗的疗效、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诊治的80名因急性胃肠炎而造成痉挛性腹痛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例数为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为22~58岁[(43.35±3.56)岁];病程3~34h[(14.21±2.21)h]。研究组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28例、12例;年龄为25~60岁[(43.56±3.14)岁];病程5~36h[(14.65±2.13)h]。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内科年鉴》[2](2012年版)中急性胃肠炎标准;②年龄超过20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协议。排除标准:①因胰腺炎、阑尾炎等引起的腹痛;②血液类疾病;③精神类疾病,无正常认知能力者。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436)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国药准字H32024879)治疗,用法和剂量为:将10mg盐酸消旋山莨菪碱、0.2g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注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202)进行静脉滴注。
予以研究组患者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206)和间苯三酚(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46)治疗,用法和剂量为:将80mg间苯三酚、250ml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注入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202)进行静脉滴注。
1.3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其中,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4项;不良反应症状为头晕、耳鸣、口干、心跳加快、视线模糊,不良反应率=1-未发生不良反应率。
1.4.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分析软件SPSS23.0分析数据,腹痛症状缓解时间、腹痛症状消失时间、IL-6、IL-8以表示,以t进行检验,不良反应率以%表示,以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h) | ||||||
组别 | n | 恶心呕吐 | 腹痛 | 腹泻 | 发热 | |
研究组 | 40 | 5.32±2.63 | 18.34±1.58 | 6.22±1.15 | 8.45±1.61 | |
对照组 | 40 | 7.45±1.26 | 23.16±1.43 | 9.53±1.36 | 11.51±1.21 | |
t | 4.619 | 14.305 | 11.754 | 9.609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
2.2两组治疗前后的IL-6及IL-8水平对比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IL-6及IL-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IL-6及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IL-6及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治疗前后的IL-6及IL-8水平对比() | |||||
组别 | 例数 | IL-6(pg/ml) | IL-8(pg/m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 | 40 | 15.42±2.32 | 6.34±1.63 | 23.35±5.42 | 9.53±1.24 |
对照组 | 40 | 15.12±2.56 | 9.52±3.87 | 23.65±5.22 | 13.34±3.15 |
t | 0.549 | 4.789 | 0.252 | 7.118 | |
P | 0.584 | <0.001 | 0.802 | <0.001 |
2.3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所示。
表3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对比[n(%)] | ||||||||
组别 | n | 头晕 | 心跳加快 | 口干 | 耳鸣 | 视线模糊 | 合计 | |
研究组 | 40 | 1(2.50) | 0(0.00) | 1(2.50) | 0(0.00) | 1(2.50) | 3(7.50) | |
对照组 | 40 | 2(5.00) | 1(2.50) | 3(7.50) | 1(2.50) | 1(2.50) | 8(20.00) | |
x2 | 0.00 | 0.00 | 0.263 | 0.00 | 0.513 | 2.635 | ||
P | 1.00 | 1.00 | 0.608 | 1.00 | 0.474 | 0.105 | ||
3讨论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影响,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主要在大量饮酒人群、抵抗力较弱人群中高发。急性胃肠炎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急性胃肠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急性胃肠炎可由病毒或细菌等引起,也可由刺激性食物等引起,其发病时胃肠平滑肌发生痉挛,造成患者腹部绞痛、呕吐等症状[3]。因此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不仅要有效改善疼痛、呕吐等症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引起疾病的病因。临床上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药物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抗生素的使用虽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抗菌作用,但易引起耐药性问题,导致后期的治疗效果不理想[4]。此外,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有积极作用。间苯三酚是临床上常用于缓解肌肉痉挛的药物,对胃肠部的平滑肌产生直接影响,缓解胃肠部平滑肌的痉挛,从而减轻患者胃肠部疼痛症状。依替米星是广谱类抗菌药物,对胃肠道炎症常见的致病菌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杀灭作用,对因细菌感染造成的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有明显效果[5-6]。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说明间苯三酚和依替米星应用于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治疗效果显著。这是由于对照组使用的是左氧氟沙星+山莨菪碱方案进行治疗,左氧氟沙星属于喳诺酮类药物,山莨菪碱属于抗胆碱药物,两者的组合治疗一方面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另一方面可以抑制乙酞胆碱造成的平滑肌痉挛,缓解腹痛症状。但两者的组合治疗对患者身体的毒性作用较大,不良反应较多,组合用药的禁忌症也较多,限制了治疗效果与应用范围,加上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使细菌产生抗药性问题,左氧氟沙星对部分病菌的敏感性不强,虽能起到一定的抗菌效果,但所需要的剂量和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临床症状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研究组采用的间苯三酚+依替米星治疗方案,间苯三酚起效快,通常静脉滴注后15min就可以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三甲基间苯三酚和间苯三酚是间苯三酚注射液里的主要成分,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障碍引起的急性痉挛性疼痛的治疗。间苯三酚是纯解痉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者胃肠部的收缩和痉挛的平滑肌,减少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与其他解痉类药物相比,间苯三酚的选择性较强,可直接作用于痉挛的平滑肌,而对其他正常的、健康的平滑肌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正常的机体功能,此外间苯三酚不具有抗胆碱作用,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依替米星是新一代抗菌药物,也是广谱类抗菌药物,对多种病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抗菌效果较为理想,尤其是对葡萄球菌属、大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抗菌作用较为明显。临床上依替米星常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急性炎性症状,其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杀菌的效果,抑制细菌的复制和繁殖,从而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对病菌的杀灭作用既快又好,因此间苯三酚+依替米星的联合治疗,不仅发挥出了间苯三酚的有效镇痛且安全性较高的优势,还发挥出了依替米星对病菌的杀灭作用既快又好的优势,从而疼痛症状得以迅速缓解,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的IL-6及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间苯三酚+依替米星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胃肠炎的炎症水平。这是因为对照组的治疗药物左氧氟沙星属于较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较为普遍,主要对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为显著,对有耐药性问题的细菌的抗菌效果不明显。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左氧氟沙星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效果更佳。而急性胃肠炎多由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引起,且多数属于革兰氏菌属,因此左氧氟沙星对降低炎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针对由多种病菌或非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左氧氟沙星的抗炎效果不显著。研究组的抗菌药物依替米星是一种新型的半合成类水溶性抗菌药物,属于氨基糖普类抗生素,对多种菌类的敏感性较强,如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其通过与30s亚基蛋白产生合成作用,阻断细菌细胞膜的蛋白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复制和繁殖,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从而减少了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抗炎效果明显。此外,依替米星是一种光谱类抗生素,临床上常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引起的急性炎症的抗炎治疗,因此除了对胃肠常见的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外,依替米星也能对其他致病菌进行杀灭,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减少体内致病菌的繁殖,减少体内感染,维持机体健康,降低炎性水平。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的不良反应例数较对照组低,说明研究组间苯三酚+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安全性较高,主要是因为对照组使用的左氧氟沙星为抗生素类药物,其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如过敏性反应休克、咽喉肿痛、红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会造成患者胃肠系统和中枢神经等的损伤,
影响患者的健康,降低患者治疗的舒适度。山莨菪碱可以起到抗胆碱能的作用,易导致口干、心跳加快等反应,此外,山莨菪碱是由6-羟基山莨菪碱醇和莨菪酸形成的酯,稳定性不强,易被水解,从而导致疗效降低,毒性增加。两者联合治疗,会进一步提高两者的毒性,导致患者出现心跳加快、暂时性耳鸣、胸闷气短等不良症状,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导致不安全性增加,而研究组静脉滴注的间苯三酚的血药浓度半衰期约为15min,起效作用较快,身体的吸收和代谢速度也较快,此外,间苯三酚是亲肤性非阿托品类纯平滑肌解痉药,无抗胆碱作用、无副作用,对心血管无明显影响,且只对正在痉挛的胃肠部平滑肌产生作用,对健康平滑肌的影响很小,因此安全性较高。依替米星是半合成水溶性氨基糖苷类药物,是庆大霉素Cla的衍生物,属于抗生素类药品中相对安全性较高的,因此相比于常规的抗生素,依替米星的不良反应较少,身体的副作用较轻。
综上所述,间苯三酚和依替米星应用于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治疗,疗效显著,有效降低炎性水平,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较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孟霞.硫酸镁与间苯三酚联合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2,42(04):101-102.
[2]中国内科年鉴(2012)编委会.中国内科年鉴[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216-219.
[3]王双双,高美先.山莨菪碱、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腹痛的随机对照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9,013(003):181-182.
[4]林晓东.西咪替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2):64-65.
[5]李铁军.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10-111.
[6]仇拥军,徐建平,张星伟,倪杰.山莨菪碱与间苯三酚治疗胃肠痉挛性疼痛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0(1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