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华宁县委党校 云南省 玉溪市 652899
【摘要】我们每一个人要肩负起“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首先就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领会文化自信重要意义,审视新科技下人文文化与文化自信现代表达的方式,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在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实践高尚的人文追求,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科学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要肩负起“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首先就必须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里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人文精神。“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层面,它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 [1] 我们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领会文化自信重要意义,审视新科技下人文文化与文化自信现代表达的方式,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信。
一、文化自信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延绵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而仍然富有生机,基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最终获取坚守的从容和奋发的勇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立式,文化兴邦。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取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传统人文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出现在故纸推里,摆放在博物馆里,潜藏在敦煌的洞窟里,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与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文化生活。也能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如何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传出去,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
(一)、北京冬奥会二十节气倒计时,让开幕式出圈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观察自然、崇敬自然、融入自然而形成的古老智慧,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随着自然的律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万物变化,生生不息,这是一种生活的诗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冬奥会开幕式融入了节气文化,24个节气串起来的倒计时,从“雨水“倒数,直到立春,每一节气都对应了一句中国诗词,里面有一页“春分”配的古诗是“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是来自清代袁牧的《春风》,后两句“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这首《春风》,把春天比喻成贵客,所到之处万物复苏,一片繁华,融化了千山积雪,留下了无数绽放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了春天无限生机。2月4日立春是非常好的兆头。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首个节气,代表一年的开始。把立春图,作为最后的倒计时“1”的出现。有着美好的寓意,万紫千红总是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与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吻合。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开幕式,处处透露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和浪漫,“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河南卫视 “出圈”,传统文化是硬实力
2021年端午节前夕,河南卫视“端午节奇妙游”开场舞《祈》以绝对优势,成为最受网友喜爱的节目,火爆全网。祈》取材自《洛神赋》,把落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舞者从《洛神赋图》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的时候,就造就了先声夺人的惊艳效果。水下高清摄影,让服装色彩倍显艳丽、舞蹈动作更加柔美。在短视频时代,《祈》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但“视觉奇观“只是一个影子,《祈》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瞬间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并在洛神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使得久远的《洛神赋》以及它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瞬间到达了观众的内心。这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的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一次“美美一与共”。
三、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
“世事维艰,有文则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深厚、历久弥新,华夏文明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已深深浸润于执政党的血脉中,习近平的执政风格也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气派,彰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2]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才能够增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才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党中央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提出“文化自信” ,到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习近平同志在各种场合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文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好评。2012 年 11 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郑重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鼓舞人心的概念。“中国梦”这一词汇富含强烈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蕴,迅速成为了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中国心的民族最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富含人文思想的理念。有的成为了共产党人谋事创业修身的新要求,如“三严三实”既体现了依法治国、以纪管党的新要求,也传承了中国几千年律己修身,齐家治国的优秀人文传统。有的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承担世界责任的靓丽名片,如“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既凝聚中国千年的文化遗存,又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外交智慧、世界眼光和普世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体现了其本人深厚的人文知识造诣和人文素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 国际社会把习近平赞誉为当代中国的“儒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兴趣,是我党又一个熟练掌握传统文化又广泛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领导人。” “无论国内视察、与公众交流,还是出访时演讲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他总会以典雅蕴藉又高度概括的经典名句来传达思想。这激发了国内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切关注。 ” [3] 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的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要自觉向党的杰出领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才能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文交融不断加强的潮流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承担起实现民族振兴的新使命。
四、在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中实践高尚的人文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政党的党章“在全世界面前竖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4]《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党内的“根本大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人文思想。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了我党的第一个章程,这个章程明确了“我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此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每一次修改,都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和人文实践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行动指南。从革命斗争理论到政治经济建设经验,再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理论,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其人文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加强。党的十九大把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发行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高尚人文追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把共产党人的人文情怀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地转变成了党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把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行、文化自信写入党章,并在党章中明确“对党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并不天然的,要具备一定的时代条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人文修养,才能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加步调一致地去实现党的崇高人文追求。
五、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科学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共十九大首次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并指出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习近平同志强调: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不仅产生于我们注重发展本土文化,更产生于我们坚持文化借鉴与文化抵制相统一,在文化上最能显示软实力比较优势的时候,我们要自觉学习国外优秀人文知识,科学借鉴人民先进文明成果,要学会用开放的眼光认识世界,用普世的价值观分析国际事务,为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六、结束语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业玲 . 对新时期提高党员干部人文素养的思考与探讨 [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1).
[2] 张道营 .“两学一做”系列:解码习近平的传统文化情结 [DB/OL]. 新华网,2016-06-10.
[3] 一介儒生的文化情结—《习近平时代》选载 [N].学习时报,2016-06-1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5]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J].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5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