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7
/ 2

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

安慰,杨诗豪

成都铁路公安局西昌公安处,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导致的网络舆情对网络空间秩序及社会稳定影响巨大。这些是对政府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考验。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缺乏处理网络舆情的经验,带来了网络谣言传播、政府公信力降低等消极影响。所以,关于舆情危机的管控难度及舆情应对不力可能导致的危机要有充分的认识。各级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在处理涉及公共安全网络舆情是,必须要积极处理,解决好舆情背后的群体观念与利益冲突,方可真正提升公共安全保证能力与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安全;网络舆情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向更重要的发展阶段迈进。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成果的背后安全稳定风险压力逐渐凸显。各级政府遭遇到不同类型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如何使化解危机的能力有所提升,使网络舆情应对达到更高水平,对于隐藏在舆情背后的观念利益冲突实施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营造出安宁的网络环境,这是新时代和新征程所赋予我们必须要完成和解决的新任务与新考验。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1.传播内容丰富

社会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而不断的改变,信息产生的渠道也随之拓展,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很多“微信息”平台也会产生信息。其一,这些微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发布者的身边,内容简洁、主题简练、观点明确,是发布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存在很强的个体色彩。其二,这些微信息发布方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加之不同的平台之间的评论可以自由进行,转发和分享能够随时随地实施,信息分解和传播处于加速进行状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显著的。以微博为例,数据表明:截止到2022年8月,月活和日活用户的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5.34亿、2.37亿,与疫情相关的直播活动数量超过3万场,获取超过30亿人次的观看量。

2.传播渠道广泛

信息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局限性,采取的是单向传播模式,对于个体需求和兴趣无法做到逐一关注,公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这种局限性被打破,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私人定制服务出现,不论是信息的产生还是推送都把个体权重彰显出来。值得一提的是以微博、抖音、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其定向推送的特征更加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而且,在当前时代信息门槛不复存在使舆情热度核心因素发生改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视频是否具有趣味性、舆情是否具有敏感性等因素。

3.传播节点分散

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发布时必须要遵循编审程序进行操作,受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传播加工信息的能力和与途径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很好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以多平台发布、评论转发等形式迅速传播。每个个体作为信息节点而存在,同时具备接收者和发布者的身份。信息传播过程是复杂和敏感的,众多的传播节点可能会曲解和歪曲源头信息。而且传播信息极为便利,社交平台设置一键转发功能,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和发布。由于网络环境复杂程度较高,加上网民情绪的波动,比较易引起信息的失真。

二、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1.舆情引导不顺畅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要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事态发展实施控制并把应急救援和处置等工作落实下去。如果出现不遵守和落实规定的现象则要启动追责机制。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起到关键作用,所采取的处理手段与力度必须是坚决果断的。要引起关注的是事件自身往往是直观明确的但却忽略了对舆情的引导,引导不流畅,事件原由、处理流程、危害情况等核心信息公布不及时,内容片面乃至和事件背离,大众未获取真实信息,就会被心存不良的人唆使和利用,其后果严重的,不但能够导致事态恶化升级,甚至可能演变化成为恶劣的公共危机。

2.舆情管控思维顽固

在有突发事件舆情发生时涉事主体由于传统媒体管理思想的引导往往会选择采取简单的“线上删帖、线下维稳”的做法,“拖、捂、推、躲、瞒”等成为普遍做法,为了把负面舆情消除掉而进行正面宣传。事件发生后,当事者的首要任务是怎么控制信息传播。但是,新媒体时代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等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大众为了获取信息而对以视频、直播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予以关注。尤其是热点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假如涉事方默不作声则会使公众聚焦于此,次生舆情由此而产生。

3.舆情应对能力欠缺

网络舆情在新媒体时期更加复杂,负面舆论大量出现并被迅速传播,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时刻都可能导致更大的网络危机。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一些干部缺少政治意识与阵地意识。或不敢说实话,担心出问题后担责任,一直在犹豫或等上层做出决策,网络舆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影响范围更大;或者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忽略媒体和公众信息诉求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缺乏互动交流和人文关怀,错失了舆情引导的最好时机。以上种种情况都给负面舆情扩散提供了环境、时间,导致舆情处理部门处于巨大压力与被动环境中。

三、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借助多种手段提高舆情引导效率

其一,充分借助大数据全面覆盖的优势,坚持追踪主流媒体、直播与视频平台,对于与公共安全相关的物理舆情高度重视并掌控主动权,对其做出准确的物理分类和等级做出预判,同时还要确定是否影响到社会稳定并剖析内在原因,在预案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媒体平台,及时公开事实真相,稳定大众情绪。其二,对于专家观点和经验要重视和采用,对舆情的分析从更深层面进行。完成“政府-学者-媒体”专家库、预案库的构建,经过主旨沟通、专项行动等方式,一同讨论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焦点、难点等,汇聚多方智慧,施展专业优势,提供舆情处置的剖析成果与决策。

(二)变革舆情管控思维方式

第一,对传统舆情思维进行调整和改进,避免使用简单的“瞒、堵、拖、删”等处理方式,要把相关信息和执法行动及时向大众公布,对于公众的监督要坦然面对,真诚接受错误,培养民警的执法意志和信心。第二,不断完善警务模式,制定“情指勤舆一体化”“警网融合”机制并使其能够发挥出功效。遇到突发事件,更好联合指挥中心、新闻中心、网安等有关警务力量,建立专项组,全方位肩负舆情的搜集、研判与应对等,以防舆情拖延,进而导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第一,紧密监控舆情动态,尽早看到舆情迹象,定时研判危机危险,以防被人恶意传播,引起群众恐慌。第二,仔细调查舆情的真相。针对网民讨论激烈的重大事件,要及时调查出真相,并公布相关结果,以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三,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专家等各界力量要及时做也反应,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报告、监督都要积极的参与,完成跨主体成的共建共治机制构建的同时把多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为了使舆情危机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以把系统思维应用于其中。

结语

处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表面看是对网络负面声音的控制,实质却是汇聚多种要素解决舆情危机中的观念与利益摩擦。因此,必须切实解决百姓困难。尤其是群体的诉求、网民关注点、事件追责等问题要非常关注、用心处置,由根源上解决冲突,以防问题激化。

参考文献

[1]孙宗缘,马秀峰,李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01):18-25.

[2]李雨澎.解析网络舆情对于公共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S1):12-13.

[3]李健财.大数据环境下城市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9,45(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