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8
/ 3

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浅析

廖武品

重庆市沙坪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摘要: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当前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粮食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这是粮食安全最重要的保障,是夯实基础、重中之重。但是,从我国耕地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需要深入调查分析,积极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工作,为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同时需要多方面采取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完全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耕地资源保护;粮食安全;浅析

引言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耕地19.18亿亩,相比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要保障粮食安全非常不易,因此我国在很多年前就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号,决不能有闪失”“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们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以及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一系列分析。

一、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重要关系

(一)基本概念

耕地是自然土壤发育而成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1]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内涵,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2]

(二)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重要关系

第一,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高。从我国耕地资源分配政策上看,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有不到7%的耕地用作国有农场,现阶段,我国粮食产量主要依靠农民生产,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看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足够的耕地面积来保障。

第二,耕地资源保护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首先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决定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身耕地资源保护来实现。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2019年我国大米、小麦、玉米总共的消费量达到59447万吨,其中食用粮食年度总消费量达到26672万吨。如此庞大的消费量,必须依靠足够的耕地来实现。其次,如今的国际政治环境决定我国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身耕地资源保护来实现。世界四大粮农寡头ADM、邦吉、嘉吉、路易达芙(按首字母简称ABCD)其中前三个是美国公司,最后一个是瑞士公司,这四家粮农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粮农贸易,甚至能部分地操控世界粮食价格,显然自依靠国际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耕地资源,做到粮食自给自足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二、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一)耕地数量现状

耕地资源面积总量大,人均面积少,耕地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可耕地为0.091公顷(1.37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耕地世界排名在126位以后,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总量保持困难,2018年前耕地总面积每年都在下降,随着近年最严耕地保护各种政策出台,耕地面积略有回升,但随着我国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根据“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和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这两类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二)耕地质量现状

总体看,我国土地质量下降。化肥滥用、工业废弃物污染导致土壤质量逐渐恶化土壤养分平衡失衡,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建设大量使用优质耕地。我国2015年土地质量等级中,中等及以下的占到70.5%。化肥超量使用引起耕地质量下降,我国使用了全世界40%的化肥来耕种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9%的土地,单位面积耕地农药的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倍,土地长期超负荷、高强度的使用,造成土地地力的严重透支,根据调查,我国40%以上的耕地出现退化;土地污染严重,据原国土资源部报告,土地重金属占位超标率达21.5%,工业废弃物造成的耕地污染和农药、化肥的滥用对土地的损害不容小觑;土流失面积大,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超过50亿吨;随着城镇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量用地需求占用高产农田,如道路等基础设施、农村村民住宅、城市公园等各类公益性建设项目占用很多高产农田。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成因

(一)自然因素

我国国土面积大,位居世界第三,这是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大的原因。同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多、平地少,气候条件复杂,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西部地区,山地面积占比大,且气候干燥缺水,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可用着耕地的土地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实际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

(二)历史因素

我国有7000年的农业历史,而且我国高质量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几大平原,这些地方正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在长期的开垦过程中,能开垦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基本上已经开垦,人口少的地方多为山地丘陵或者荒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作为耕地使用,这就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后备严重不足。

(三)经济因素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创造速度,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首先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不足且不平衡,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虽重视农田单产提高,但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兴建水利设施,使用良种和大量投入化肥方面,但对耕地质量提高方面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收,虽然实行了占补平衡制度,但是,很多优质耕地被换成了劣质耕地,很多集中连片耕地变成了零星散乱耕地,从城镇周边人口密集种植率高的耕地变为了山区人烟稀少种植率地的耕地,这就导致实际耕地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另外城市化发展使很多农民进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耕地生存的功能在增强,生产功能在减弱,这自然会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管护。

(四)技术因素

耕地合理利用、优质栽培缺乏适应我国实地情况的新技术。技术滞后包括有机肥来源使用不足、有机肥比例逐渐减少、许多地区过度使用化肥以及机构农业和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加剧等问题。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并有加速其扩张的趋势。

(五)政策因素

政府主要重视耕地数量,而对耕地质量重视不够。而且耕地质量保护需要较大的投入,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不像短期项目那样容易体现政治成果。各级政府和农民实际支持的资金有限且有限,而且由于土地承包等政策问题,耕地质量投入偏低。同时,耕地耕作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协调性较差,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的提高。制度设计不完善,耕地保护和改良不力。

除此之外,还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

四、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对策

结合上述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下对策:

(一)科学合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划定耕地。国土空间规划中,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其本质上,永久基本农田是代表耕地精华的口粮田,事关粮食安全的生存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线;而城镇开发边界则是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线[4]。三条控制线反映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旨在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空间格局关系。因此,国土空间作为多要素复合、立体化、动态使用的空间,要从多层次、多维度、全生命周期视角,树立国土空间规划系统观,科学划定耕地范围。一是要系统思维,要统筹保护、发展、利用、安全;二是要共生思维,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三是要多元思维,平衡生态、社会、经济、安全多元价值目标。

(二)注重法治在耕地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占领耕地资源保护的舆论高地。党中央历来重视耕地保护,近几年更是反复强调。2020年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及随后修订的《实施条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的耕地保护政策性文件,更是从法律法规上加重了对违法占用耕地的惩处力度。逐步完善的政策法规文件为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法律基础,关键是在宣传和执行阶段下功夫,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全民保护耕地意识,宣传需要跟上时代步伐,着重使用手机短视频投放在热门视频软件中引导公众视线,宣传中既要有正面保护耕地的先进形象,又要有依法打击违法使用耕地行为的案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保护耕地光荣,乱占耕地违法”的观念;二是用地审批单位在审批耕地转用之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从严审批,用地单位必须按照审批范围使用,监督机关及时跟踪监督,形成耕地保护闭环管理,共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违法占用耕地,对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三是政府需要带头做好耕地保护,加强管理,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耕地红线,对于政府带头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更是要加大惩处力度。

(三)提高耕地利用率。一是全面调研市场情况,优化用地结构,要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耕地使用效率,要优先保障口粮生产、食用油和蔬菜生产,再大力发展各种农业产品,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尽量提高复种指数等;二是提高用地水平,研发推广多季节性作物,在保障土地肥力不损害的前提下,尽量多季节种植;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优化水利设施,做到旱涝保收。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耕地污染,控制水土流失,治理耕地盐碱化沙化问题。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及有毒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加强新肥、农药的研制和推广,以达到低成本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目的;加强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对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或采取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区,土地沙化、盐渍化等严重问题,国家及政府应加大对地区的资金投人,支持生态恢复技术的实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新建水利设施,减少水、旱、风、沙等对耕地的灾害性危害

[5]

(五)建立农业科技技术下村推广制度,提高农民素质。各级政府要落实科技兴农政策,光是写报告,闭门研究行不通,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演练操作,现场教学,提高耕地利用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耕作水平,优化耕作制度,需要从最基层抓起。

(六)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民收入

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非常重要。一是加强粮食安全意识宣传。为了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面对耕地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疫情、战争及负责的国际环境,势必影响我国农业形势和命运。因此,有必要积极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粮食安全意识。二是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时代本着“稳定、规范、发展”的精神,依法进行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延期进一步稳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种植投入;三是,保持现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从大局来看,我们强调发展农业,动员全社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随着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增加,支农力量需要不断增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不断提高农民的耕地积极性。

结束语

以上就是针对耕地资源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等进行一系列分析。简而言之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战争、世界政治形势等情况影响,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给自足,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巨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能掉以轻心。在我国现阶段,粮食产能主要依靠占比不多的耕地来保障,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刻不容缓,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耕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以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D].甘肃:兰州大学,2008.

[2]仓廪实而天下安.粮食安全70年[N].中国产经新闻,2019-08-06(04)

[3]高文.如何看待“三调”比“二调”少了1.13亿亩耕地[N].农民日报,2021-08-27(002).

[4]伍黎芝,江雪梅,朱有法,孙泽祥.基于"三线"统筹划定的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优化思考[J].小城镇建设.2021-08-18.
    [5]刘玉,杨庆媛.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和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