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时代经济思想几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3

学习新时代经济思想几点体会

韩国宏

内蒙古大唐国际呼和浩特铝电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推动人类物资资料生产发展和变革。我国经历了生产关系改制、改革开放、新时代经济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世界瞩目成就,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奇迹。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实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政策。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经济 市场 公有制 高质量 富裕

前言

“经济”一词表示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详细定义:“政治经济学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和生计,或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二是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就是国富裕民,财富分配。”马克思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性,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是国家,国家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与运用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对经济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人们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国家设施、法律观点、艺术观念。人类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就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之中。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两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形成的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的经济关系,连续不断的社会生产就是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关联的整体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将欣欣向荣,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便是生产力的桎梏。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时刻用马克思主义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治理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全面进行私有制改造,土地改革,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成立低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体系,激发生产力,物资资料相对大幅提高,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系和分配机制。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过渡的平均主义,严格限制商品流通,工农业生产积极性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行政指挥生产,逐步暴露出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与全面公有制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存在的对立问题,是因为忽视了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作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建设成功的经验,从而过分借鉴苏联模式,矫枉过正,那时我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灵活的运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群众,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水平为目标。不僵化固执,进行改革开放,及时修正方针和政策。时刻以外界客观时点、环境、国情变化为依据,保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村联产承包,允许多种经济形式与公有制经济并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打开国门,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引进先进国外设备及技术,要素合理流动,资源市场化配置,物资资料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经济总量突飞猛增,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提升,伴随精神文明同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大幅增长。面对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邓小平同志坦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人民喝的水、呼吸的空气、种植的土壤污染严重;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城乡之间二元发展;东西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企业、政府债台高筑,三角债严重影响商品流通交换速度;低端产品严重过剩,资源粗放消耗,生产效率低下;腐败猖獗,执法人员随意践踏法律。国家治理体系和行政程序出现阻塞,社会矛盾激化时有发生。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历史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汲取人类历史的文明,结合本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实事求是,英明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高超智慧、极大勇气和远见卓识的魄力,开辟了新时代的奋斗征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的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藩篱,解放生产关系,给生产力松绑。首先是确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变革为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把市场能够做到的交给市场竞争自动调节完成,市场不能做的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把握方向,服务实体,做好市场监督,防止市场失灵。实现要素充分涌流,让工商企业的经济细胞在市场的嗅觉下充分匹配,竞争激发活力。让土地、资金、人才、设备、创新技术、数据各种要素在市场的海洋中充分流通交易匹配,发挥效力,减少政府过多计划管控干预,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自动调节。我们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物质资料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还没有达到极高水平,还不能达到马克思要求的社会主义标准。马克思说过,“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巨大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上,将是一种纯粹的怪想。那就只会贫穷、极端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自己实际现状的生产力,必须是公有制与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相互补充、竞争,激发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马克思又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历史已经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经历过改革开放前期发展方式存在的缺陷,也见证了苏联采取封闭僵化的老路导致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论断是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这种经济基础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它正在发展,它非常有效,它使人民不断的富裕。

二、“两个毫不动摇”体会

马克思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发现资本家财富的积累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榨取剩余价值的结果,导致资本家财富不断积累,工人阶级不断赤贫,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不能富者累万财,贫者食糟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用公有制经济代替私有制经济,用公有制生产资料共同的财富去创造的价值归属共同的人民享受利益。它不存在榨取剩余价值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为主的经济方式,全部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目标。必须建立公有制经济,又不能违背马克思要求的适宜本国国情和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不能冒进激进。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必须随着物质资料高度积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人类高度文明,逐步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离开了公有制经济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实际国情的,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形势并存。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互补充、竞相发展,激发生产力,提高物质文化生活。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同富裕首先是一个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相联系的制度问题。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按劳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增长,进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和社会条件。我们身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国企,它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国家给我们搭建这一宏伟平台,我们要深知它的地位和作用,在这舞台上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创造国企价值,顶起社会主义国家的脊梁。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体会

中国人民用了四十年时间追上了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年的生产力水平,建立了中国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自给能力强大,抗风险能力增强,一改物资短缺,粮食不足,缺衣少穿的历史面貌。马拉车、牛拉犁,土坯房,肩扛马驼,衣着褴褛的寒酸日子不复存在。如今农村院落里有轿车、四轮车、三轮车;自动播种、耕地、除草、收割机械,生活富足殷实,顿顿吃肉早就不是问题。城市居民实现现代化生活,住楼房,坐高铁、乘飞机,方便快捷。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物质财富,享受现代化生活方式,但也逐渐暴露出快速经济增长存在的新一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敏锐的发现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动力不足,效率低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后劲不足,经济发展不能持续上升,国民收入不会逐步提高,将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钢铁、水泥、玻璃、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浪费过剩投资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不能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企业天经地义是实现利润。企业有利润员工才能有工资收入;企业自身能够补偿折旧采购原料正常运转;股东才能投资收益分红;国家最终有税收”。

企业是经济体中的细胞,只有工商业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才良性循环。他正确定位中国经济发展方位所处“三期叠加”阶段,果断提出不以经济增长论英雄,采取降速,调结构,供给侧改革方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同步去房地产库存,企业合理债务是必要的,但高杠杆会导致金融债务违约风险,必须降低负债。产能压缩了,供需平衡了,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我们还要降低物质资料生产的能耗、单耗及一切与成本有关的指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以浪费原料和能源,高污染来换取不堪重负的商品,建设现代化工厂。产品升级,制造业技术、经济水平向金字塔的顶端迈进,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指标的先进化,人才的高端化均要提高。如马克思所说,只有这样商品成本才能低于社会及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成本,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是符合马克思经济理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最终实现质量、动力、效率变革。

动力的来源是什么?创新驱动。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目的是获取潜在利润。瓦特发明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美国人发明计算机,三次工业革命,给创新者带来巨大红利,他们占据了技术和利润的金字塔的顶端,富裕了国民。创新能够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极,创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商品成本永远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成本,否则企业就亏损。创新完全符合马克思经济学价值规律,具有激励竞争、优胜劣汰的微观作用。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我们曾经辉煌过,我们是具有创新基因的民族,只因祖辈封建思想闭关锁国,逐步被世界抛却。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必由之路,是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要走出去、引进来,用最短时间与国际高水平技术接轨,缩短与高科技的差距,缩短创新时间,紧跟时代前沿领域,不再被世界抛弃太远,引进先进设备不断的模拟创新,让人民尽快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活。无论自主创新、模拟创新,我们都应采取的合作方式是最快途径,政企联合、校企联合、与科研单位联合,激发人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企业是创新基地和土壤的优势。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实现自主的、原始的、前沿的、基础的创新,才能不会受制于人,才能达到科学技术光辉的顶端。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高层次开放经济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心无旁骛的执行和实践。

四、共同富裕体会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宗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的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与“后富”,不是贫富分化,而是富裕程度的差别,差距不能过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应享有社会自由、平等的人格权利,不能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终生贴上下等人、贱人的标签,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永远剥削无产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只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付出劳动力,就应共同享受社会一切成果和自己应得到的待遇,不断的提高自己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巨大不是社会主义,过度单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我们所要的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所在。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总书记语言朴实,道理深远,“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进一步道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目标的共同实现。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成功,信仰坚定,初心永恒,志如磐石,铸就辉煌。之所以成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选择了人民。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从黑暗徘徊中找到前进的光明方向,步步实现了对人民的承诺。当今盛世中国、人民生活达到殷实小康,领袖英明,凝心聚魂,力量磅礴。在开启新的伟大征程的高速列车上,改革开放是发动机,依法治国是稳定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火车头,最大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3.《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

4.《共产党宣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