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000
摘要: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农村 复兴的重要途径。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发 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头戏,支持农村、农业率先发展,提高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面貌,因此,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各地纷纷开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21
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推进“双十镇”建设,通过给予政策、资金、 资源支持,探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新路径、积累经验,努力发展特色乡镇,助力 乡村振兴,打造乡村发展枣庄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文旅 融合 途径探究
0 引言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十镇”建设背景下,枣庄市乡村发展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增 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探索出了一条打造高品质农业和乡村旅 游融合,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1农文旅融合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文旅融合、 农旅融合发展等成为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话题,在此基础上,随着个性化消费需 求的不断升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转变为集观光、休闲、文创、研学等为 一体,农文旅融合逐步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理念、一种新的发展业态。
1.1产业融合
农文旅融合发展,从一定角度上讲,就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产业融合这一 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学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这 一观点认为,一些国家的金融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率先出现了产业边缘弱化模糊的 现象,从而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形成。国内研究者提出,产业融合是指在 各个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之间出现的产业边界模糊弱化,以及行业与产业内部 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产业的动态过程。 农文旅融合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业出现了产业边界 弱化,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者之间交互式联动发展,具有产业融合的特点, 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内容,也拓宽了产业渠道, 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价值。
1.2农文旅融合
我国农文旅融合最初的典型模式可以说是早期的乡村农家乐模式,2001 年, 国家提出要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旅游,此后,乡村旅游成为各地农业资源开发、旅 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随后,在各种政策的引领下,实现了农业、旅游业的融合发 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又提出支持农、 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鼓励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结合,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使得 农村经济、旅游实现快速发展,发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农文旅融合发展也称之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正是在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简单理解为农业、
文化、旅游三个产业的一体化建设。但农文旅融合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三个产业 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三个产业之间相互依 存,相互渗透,其中农业产业处于基础首要地位,地域乡土文化、休闲旅游是在 其基础之上的创新形态,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在功能上起到拉动和扶持农业产业 的发展的作用。 简而言之,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是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依托自身的自然 人文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下,跨越传统产业的边界,与地方文化、旅游产 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延伸产业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旅游产 业在不断弱化自身产业边界的同时跨越到农业产业,对其原本的功能模块进行赋 能创新的过程,从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在学界 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而笔者认为,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 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一定是以农业特色、乡村环境、乡土生活为基础, 以农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等要素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重组为实现途径, 形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经济业态的共生过程。
2 枣庄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枣庄,坐落在山东省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典型的煤 炭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 年被列入资源转型试点城市,这为后期枣庄市文旅事业 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时机和发展空间。
2.1发展优势
作为一个新型的文旅产业转型城市,近年来,枣庄市文旅事业迅速发展。在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及双十镇建设背景下,枣庄已成功塑造了台儿庄古城、 抱犊崮、葫芦套、红河湿地、冠世榴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胜地。其中台儿庄 古城建设早枣庄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龙头作用,台儿庄围绕古城这一核心载体,聚集运河资源、传统民俗、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健康养生等资源为一体, 率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后期,枣庄市以台儿庄古为核心,辐射全市 城旅游事业的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是枣庄文旅融合的又一亮点,先后 9 条红色文化 旅游路线入选山东省推荐行列,其中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闻名内外,提升了枣庄
旅游发展效益。 2021 年,枣庄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特色镇的意见,枣庄市各 区市积极申报,特色发展,努力探索实现乡村振兴新出路。其中薛城区沙沟镇围 绕石榴园·张庄村和十里湾·田园综合体两大片区,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 生活品质为核心,协调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峄城区榴园镇, 依托石榴产业,滕州市柴胡店镇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农文旅”融合新 模式,传承枣庄地域文化,推进枣庄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2.2 存在问题
在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相对其他地市和省内外农文旅融合的典型地区而言,枣庄农文旅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对农文旅融合发展,认识不到位,存在思想偏差。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过 程中,农业是基础,处于融合发展的核心地位,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存在忽视农 业在农文旅融合中的基础地位,过分强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种认识偏 差,还体现在乡村旅游开发形式主义严重,规划设计不成熟,建设立项走过场,
甚至存在盲目投资的现场,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另外,产业化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思维,农业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仍是一种低端、粗放的发展阶段。 其次,对特色产品的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开发不深入,导致融合发展中出现 持续性后劲不足的现象。 第二,发展模式地域特色不足,可复制性严重。一方面,表现在对天然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商业化模式严重,缺失了原本的农村特色。另一方面, 由于五区一市地区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各地区乡 村农文旅发展层次不齐,过分注重旅游开发形式的创新,对本土文化及乡村民俗的内涵挖掘不充分。综合来看,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千篇一律,产品研发、品牌塑造、整体规划,业态发展等同质化、可复制性严重,成为融合发展过程的短板。 第三,融合过程中农业基础地位不突出,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是融合发展的根基 和根本,应该坚持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农业发展,整合带动文化产业和旅 游产业的发展。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下,一些项目发展存在少数投入资金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幌子,大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忽略农村、农业这一基本元素,造成融合过程中与农业形存离。由于在项目开发决策、方案实施、利益分配及,忽视农民这一主体意愿和建议,不能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 使得农民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第四,持续性建设积极性不高,缺乏成熟的运营模式 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的后疫情时代下,旅游业发展
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景区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政府资金慎重投入, 社会资金不敢不愿投入的现象。在加上,农业旅游建设本身存在投入多、回报慢、 运营难的问题,大大削弱了多数运营主体、投资人对农文旅的农业设施建设的积 极性和热情,进而影响了园区景观的进一步定位规划和细化发展。另一方面,部 分文旅景区建设处于初期发展经营阶段,存在运营模式不健全,运营理念守旧, 缺乏旅游专业管理人才,景区项目单一、服务不周全等现象。
3 枣庄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3.1加大招商引资扶持保障,增强综合规划建设力度
一要拓展多方融资平台,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重 视市场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村委三方合力,积极探索贷款融资渠道,调动 村民内生动力,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持续投入枣庄乡村农文旅建设。二要加强村镇之间的联合、景点片区的聚合、分散资源的整合,利用绿道路线,串联分散片区,打造环线旅游,形成规模化开发。
3.2利用现代技术,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在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渠道的同时,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 宣传力度,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一方面,宣传农业产业的绿色发环保,可体验原生态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拓展特色农业产品石榴、石榴汁、猕猴桃、圣山黑猪等网络营销渠道,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抖音直、 小红书、公众号等进行直播,通过网红带货、网红打卡等引发经济效应,既能增 强产品知名度,又能增加产品销量。另一方面,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通过人文 风俗,吸引游客,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3.3夯实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农业本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种以农业、农村为载体新型业态的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在融合过程中,农业是核心,文化和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使得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生产的基础功能,还具有为人们提供乡村旅游,乡愁体验、休闲度假等的现代功能。农文旅融合中,不仅仅是以农促旅、以农促文的单向发展,巩固农业基础,而且是要形成三二一产业的逆向互动模式。枣庄市资源型特色乡镇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发展的核心,在农业和农耕文化为载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产业技术、创意思维,延伸产业链,再塑农业新兴生命力。坚持农 业为本,加强农业本色,是特色乡镇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3.4协同发展,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激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这是国家对农村振兴提出的基本要求。农民是农村真正的活的灵魂,农村发展经营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但是当下,在农文旅融合发展项 目中,存在政府、社会、市场、企业、村委等多方主体参与,忽略农民的主体意 愿,不能组织调动农民这一现存主体的现象。因此,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必须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主体作用。“袁家村模式”成功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当老板、入股、利益分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农民始终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创业、经营、受益 ,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树立从农民的利益角度出发,把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的意识。其次,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农民自主意识、 责任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5深挖文化产业的内涵价值,突出地域特色
独具特色是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不仅要激活乡村的产业,更好用文产业撬动乡村发展,实现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乡村文旅的核心是凸显地域文化色,让人们切实感受乡愁的记忆。开发过程中,要深入挖 掘本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实现乡土文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游客凝聚在乡愁文化中,提升乡村魅力。进一步发掘枣庄当地历史名人事迹、革命红色历史事件以及铁路游击队精神的 重要历史内容,努力打造提升"天下第一庄"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铁路游击队红色教育影视基地向我们传达了铁路游游基因、讲好枣庄故事;组织实施"石榴文化旅游节"活动和山石盆景、树根雕刻工艺品等文创产品的发展,利用文创产品促进了石榴文化的生产价值。并利用了一 些具有当地文旅优势的商品和企业,为枣庄地区经济创造了持久而不断的效益。
4 结语
总之,农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细水长流,加强多方协调合作,切实找到融合发展的切入点,探究发展模式,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才能更有效的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齐鲁乡村振兴“枣庄样板”。
(文章来源枣庄市社科联结题。项目来源:2022年度枣庄市社科联应用课题成果(课题编号:LX2022084)
参考文献:
[1] 唐琳.协同视角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耦合的路径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20,36(2):180-184
[2]朱光萍.商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
院,2019.
[3]梁漱溟 . 乡村建设理论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7.
作者简介:谢艳(1985,9--),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
工作单位:枣庄学院;邮编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