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的地图和秋雨的文化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一一的地图和秋雨的文化保护

 慕容春光

作家张一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我看是很大的意外。因为当时我在新浪博客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张一一的博客在我的博客主页留下了访客记录,我加了张一一的博客的QQ,向他问好,他只回复了一句“什么”,然后QQ彻底停止,没有联系。现在我已忘记,并且查找不到,张一一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哪一年。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逐年增多。张一一获得了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是都未获奖。其他获得提名的中国作家有:余华,苏童,刘震云,贾平凹,方方,王安忆,张悦然,阎连科。这些作家,首先在中国国内,形成了一种默认的权威,书店常见的,仿佛没有理由怀疑的理所应该存在的标准。仿佛中国的文学界,就应该有那么一位名字叫余华的作家。苏童在出书以前,已经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的作家。这也说明,这些作家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大众性,符合中国文学界的一种适宜乡土气息的传播特征,适应一般读者的要求。翻开中国文学,乡村题材自然成为一种无可争议的呈现形式。但是张一一相比这些作家,权威性,书籍的出版数量,评价,都逊色很多。过多的博客文章和一般的反响,归结在空洞的空穴之风的炒作,又使他显得有些庸俗。他的博客号称东宫,西宫,百度百科声明他是汉代功臣张良的直系后代,但是他并未像皇帝或者大臣那样消失在无穴的风中。他的一切活动,新闻消息,包括新浪博客,只是消失在几年之前。

张一一的文学,文化价值,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特征。我在《民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瑞典套装》中说:“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少再颁发给经典文学作家,而是更多的授予了那些,可能其他的更低的文学奖也不会认可的作者。”事实是,文学在很高的阶段,未必就是经典,或者就是火爆,精彩,市场的畅销。往往是在文学的中等阶段,或者中下等,可以见出真正的精彩,真正的韵味,真正的人民性。当然也不能说,武侠文学,金庸古龙,就一定是中下等。但是文学通常是在这样的一个阶段,真正使读者获得阅读的快感,影视也往往是在这个位置,收获很大的票房,收视率。所以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获奖,虽然遭到很多的质疑,但是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文学的精彩,精要的阶段在哪里,在哪个国家最为鲜明的体现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色彩。

张一一早前还有一个事件,让我感到震动。那就是大概在2007年的时候,张一一攻讦作家王朔(应该是在博客),说王朔吸毒。这样一个随口而出的小见闻,却得到了王朔的正式回应。“80这帮孙子只知有港台。”“郭敬明太不要脸,完全一小偷。”“张一一说我吸毒,那他自己就是强奸幼女犯。”这是王朔在接受北京某报刊采访时的言论。那时张一一在文学界只是初露头角,初放锋芒,不知为何得到王朔的重视。在那个文学话语权非常珍贵的年代,王朔居然如此轻易地回应了张一一,这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变相的捧戴,谩骂的承认。因为那时中国的炒作观念,也还并不是非常成熟。

张一一将炒作建立为“炒作学”。宋祖德,邓建国的炒作,则是“记者类”。同属炒作,却是很大的差别。张一一的炒作虽然不及宋祖德,邓建国的媒体效应,但是张一一更加灵活,细致。因为张一一提出的是一种“私人炒作”。无需借助媒体,私人自己开博客,在报纸上登一些广告,措辞激进一些,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目的。张一一最成功,博客点击量最多的一次炒作,就是他的《丑陋地理志》。这是他在博客连续发表的十几篇文章,将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分别批判。此事引起广泛关注,媒体报道,专家评说。“得罪10亿中国人”,成为了一种浮躁,嚣张,迷狂的时代,典型的哗众取宠的成名方式。

不能不说,张一一的《丑陋地理志》和当时互联网盛行的“地域文”,“地域歧视”具有很大的关系。天涯,猫扑,百度贴吧,都有很多歧视地域的文贴。新浪博客还有一个名为张怀旧的作者,也写了一些批评地域的文章。张一一大概总结了炒作和地域批判的特点,加上自己全国旅游的观察,于是炮制了这样的作品。然而张一一并不分析“地域歧视”的问题,只宣称他参照的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在《丑陋地理志》取得强烈的宣传效果以后,张一一忽然又写出一部《带三只眼看国人》。这部作品是对《丑陋地理志》的“反省”,“忏悔”,写到中国各大省市,包括港澳台人士的“可爱”。由于他的态度诚恳,姿态崇高,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期望,于是这部作品得以出版。可以看出,张一一的《丑陋地理志》,也是他自己给自己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只有他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再对“丑陋”进行“可爱”的反解。

对于这样的“张一一的地图”,其实最好的对应,解题的思路,应该还是余秋雨的文化地理作品。地域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民众的恶习,顽劣,一个很好的发展办法,就是发展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各类的,大小文物保护单位,成千上万。如果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充分的利用,广大的活动,那就会完全体现地域的优势,民族的风情,使各地方都得到良好的,符合当地特征和需求的发展。

余秋雨起初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专擅戏剧理论,戏剧史。他的“文学走红”,是在对于文物古迹的散文描述的发现上,取得重大的成功。他以文化观点和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人的题材结合,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中,描述了国内国际不下百余的人物,地域,景物,而其中尤其突显的,就是文物古迹。这是一种宏大的,大无畏的文物保护,文化保护。余秋雨不但保护了中国的文物遗产,更保护了国际的,世界的文物遗产。

当我们看到中国如此辉煌繁多的文物古迹,浩叹历史的伟大的同时,也会感叹,为什么当今对于这些园林,宫殿,宸轩,宗教场所,自然景观,建筑工程的文章并不多见。那奇峰中的最高峰,大江大河中的最高潮,就是如此明显而单调的横亘在世人的眼前。难道那么多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除了唐代的一些诗文,再也引不起很高的书写,描画的兴致?

这个时候我们从以前对余秋雨的作品印象,电视节目的印象中,重新发现了余秋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凤凰卫视《千禧之旅》的特邀嘉宾。他应该是文物古迹的文化保护人,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代表。唯有余秋雨,最适合文物的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唯有余秋雨,最洞悉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渊源的去向。

无论余秋雨是不是对文物古迹带有专项的准备。他的作品赢得了文物古迹方面的人士的青睐,赢得了广大人民,旅游群体,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的肯定。于是他的作品成功了。总销量过百万,过千万。这些都是文化消费的增值,文物保护单位的增值。

但是余秋雨并没有成为一种学术,没有很多对于他的研究著述。反倒是兴起了一种声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批判书籍。在书店,图书馆,至今仍然很容易看到几本批判余秋雨的大书:《石破天惊逗秋雨》,《月暗吴天秋雨冷》,《秋风秋雨愁煞人——关于余秋雨》,《余秋雨现象批判》。在这些书中,很多重量级的作者,历数余秋雨的种种错误,弊病,从人品道德到历史常识,心灵,心态,理性,几乎无一是处。《咬文嚼字》的编审金文明首当其冲,最是激越。那《咬文嚼字》对于文字的检查和计较的功夫,的确详尽备至,但是难免一些吹毛求疵,无中生有的指摘。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清代诗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云:“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石破天惊在于女娲补天而秋风秋雨在于寒宵的独坐。余秋雨的为人为文的确有些作态,但是诚如他的回应,大批判,大运动的时代,不安分的激情壮烈,应该是早已过去的事情。

当代作家的佼佼者王朔也批判了余秋雨,但是没有《无知者无畏》的整篇文章,只是散见于一些网文的内容。“他是我的晚辈,冒充文化人,不入流,写点游记不算什么!”在王朔和老霞合著的《美人赠我蒙汗药》,对余秋雨发出了很多恶毒的谈话式的批评。余秋雨虽然对于大型的声浪,做出了一些回应,但是他终于抵挡不住舆论的压力,多次宣布封笔。他没有能创作更多的作品,文化保护的重担,终于在非议和曲解中告退了帷幕。

我也写了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区的文章。如《圆明园和颐和园》,《四大故宫建筑史》,《避暑山庄呼啸》,《〈拉贝日记〉中的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猫游记》,《两大河流与长城》。但是文物保护单位太多,我无法逐一写作,所以我推荐余秋雨的著作,并且提倡,呼吁,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多一些著作,多一些带动地方发展的活动,事业。我发现,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的现象:作家将文学和文物结合,使地理成为作品的系统,章节的格式,以及统筹归纳的诸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