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美——泥塑在小学美育实践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以美育美——泥塑在小学美育实践中的应用

文春雁

中山市小榄镇同茂小学,广东 中山 528415

摘要:泥塑是我国传统技艺,入门简单,投入少,受广大人民喜爱。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下小学美术教学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美术课堂引入泥塑教学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小学美术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通过泥塑教学,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审美,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泥塑;小学;美育

泥塑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主要通过手工捏制,塑造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将这一传统技艺进入到小学美育教学中,能够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提升审美。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让泥塑真正走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一、泥塑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意义

泥塑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从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具到秦兵马俑再到汉代墓葬陶俑,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泥佛像到今天的各类民间泥文化,它已进入正式的课堂当中。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泥塑文化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在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育既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又要使他们积极地融入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去,提高他们的美术修养。把泥塑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又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室中引进泥塑,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泥塑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动手,动脑,用手揉捏,塑造出自己脑中的人物,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以增强。

二、小学美术泥塑课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泥塑课程的教学资源有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制约[1]。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已开设了泥塑课程,但多数美术老师对泥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丰富。同时,由于课时较短,缺乏泥塑场地,这也是泥塑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其次,形式单一。最开始的时候,老师们会先展示一件作品,然后老师演示,学生们也跟着学,最后做出来的都是同一件作品,没有任何个性。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许多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在泥塑教学中,从复刻西方美术观念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但是,由于教师对泥塑作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在进行独立创作时出现了一些盲目性,这对学生的美术思维发展是不利的。最后,学生对于泥塑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有些同学觉得泥塑是一种游戏,不用太当真。所以,在泥塑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同学没有充分的素材,或者缺少这个,缺少那个的现象。也有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是模仿别人的作品。

三、泥塑在小学美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学生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因此,在进行泥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信息输入。图像识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图像识读素养。情景教学在激发学生图像识读的兴趣上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直观优势,把传统的情景创设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情景素材的选取进行优化,使教学情境更具感染力,从而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课堂中,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小泥人”一课时,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学会如何捏出各种不同的、个性化的、趣味的泥人[2]。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节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多重考量。以我国著名泥塑、泥器中深厚的人文底蕴为背景,创造了泥塑教学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泥人展览展示给学生,如广东泥人节等。最后,将画面对准有趣的泥人组图,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立体的方式呈现泥人,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谈一谈展览中的泥人。通过对泥人的类别、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沟通。本环节运用渐进式情境创设法,改变了简单的情景创设,把泥塑的情境分成两个部分,并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历年泥塑展的丰富资源,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课堂。展览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使他们能够领略到泥人艺术浓郁的文化气息,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增强了他们的艺术与文化内涵。第二个环节是围绕着逐渐丰富的泥人展示形式展开的。在展示历年泥人展作品时,要转变传统的形象表现形式,由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利用三维动画的直观优势,为学生的图像识读提供有力地支撑。利用三维动画技术,从多个视角对泥人进行全方位地观察。图像识读又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在观察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提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识读的效率,并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泥塑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领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和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将不同色彩的陶土混合在一起,使其学会色彩搭配,并将其与陶泥的生产工艺和创意目的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形态各异、色彩各异、个性鲜明的泥塑。泥塑课程旨在将学生的创意运用到泥塑的制作中,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创意与老师、同学们分享,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创意变成现实,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培养其分享能力及合作意识。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创造意识,根据学生的自我创造需求,首先对课堂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观察照片当代社会中各种群体的照片,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的精神面貌、个性、专业特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创作。最后,同学们进行了自己的创造与演示。该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泥塑教学中的主动性。在活动设计中,首先要重新构建新的教学情境,利用当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群,创造出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仔细地观察,从而自主创作创造条件[4]。其次,组织同学们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去思考,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后,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为他们提供第二次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创作之前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作目标,使他们的创作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有机渗透。通过美术实践,可以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深入地融合。教师要根据美术课程的可延展性,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美术实践活动,通过拓展和延伸,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使学生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好地发展。例如,在教授“小泥人”一课时,可以安排同学们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泥人作品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在父母的陪伴下,同学们参观了泥人展、泥人集市等。在参观期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笔记[5]。可以用画笔绘画,也可以用照相机来拍照。学生可以通过与泥人民间艺人的交流,了解泥人作品的艺术特色、发展历史和故事。同时,通过网络,同学们还可以深入学习泥人艺术的相关知识,并以“我是小泥人”为主题,开展创意实践活动,从生活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创作对象进行创作。最后,通过作品展示活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传统文化。美术实践活动采取了结构化的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学生广泛搜集知名泥人作品照片、录像,并与“泥人作品”进行了交流,使其在图像识读素养、审美判断素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泥塑在小学美育教学中切实可行,教育效果显著。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学会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合栋,于泽元,邱德峰.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问题、价值与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09):28-40.

[2]康柳菲.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8):112-114.

[3]汪琪儿.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107-109.

[4]李潇.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8):41-44.

[5]余正超.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界,2022(2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