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共赢未来——推进“家校共育”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不忘初心 共赢未来——推进“家校共育”案例分析

陈岚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摘要:家校共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就家校共育,不可忽视;寻找切入点,家校共育;宣传教育思想,达成共识等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家庭;学校;共育;策略

案例

2022年初新学期伊始,我偶然发现学生许某的课桌面上布满了各种划痕,有字,有画,深深浅浅,新新旧旧。

愤怒之余,我想到经常在班里强调:遇到事情不能冲动行事,重要的是去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平静地询问许某:“桌面是你破坏的吗?”一向受不得委屈的许某,没有作声,点了点头:确认是他!我思索了一下说:“我暂时不评价你的行为,课桌目前的状态必然会影响你的课堂学习,情况肯定要解决。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自己想一个解决方案,明天向我汇报。”

第二天,许某到办公室回复解决方案:赔钱,并已带好了100元现金。当我询问他钱的来源时,他挺起胸说:“是我自己的!是我自己的压岁钱!”一瞬间,我意识到如果以“赔钱”了结,孩子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我告诉他,其实“压岁钱”并不能算真正属于他的钱,只有通过他自己的“劳动”换取来的收获,才能说真正属于自己,建议他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之后我和许某的妈妈电话沟通,表明我让孩子解决问题的初衷:让孩子明白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分析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等各方面能力。我们还交流了“花钱”解决问题可能会给孩子以后判断带来的不良影响,分析了孩子想不到其他解决方法的原因,讨论了家长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引导,孩子妈妈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第三天,孩子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先自己量好桌面的尺寸,请妈妈帮忙买一张颜色相近的防水桌贴,然后自己把桌面修补好。我对他的进一步思考进行了肯定,又一次进行了引导: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是一个男子汉应该有的责任意识。

没过几天,我发现许某的桌上已经贴上了干干净净的桌贴。我又留心观察了一阵,他再没有在自己的桌面上乱涂乱画,课堂上也更加专注认真了。在和许妈妈后来的交谈中,她表示很认可我当时的处理方法。

案例反思

作为一名普通班主任兼十三岁孩子的家长,我听到过老师们抱怨:很多家长把小孩送到学校,就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到老师手中,对小孩在校的表现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动辄埋怨老师没教好;也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家长对老师的命令如领圣旨,从不敢违抗,而老师成天让家长做这做那,把本应是老师自己的事都推给了家长。眼见双方的相互指责、不理解,我经常在想:如何加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把抱怨不休和相互指责变为互相理解和主动配合,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加油。回想起今年和家长的一次配合,我深深地感受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家校共育,不可忽视

家长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教育资源,经常被我们忽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包含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1]中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大好时机,虽然我们常在学校里这样那样要求学生,但似乎总忽略了家长的作用。而很多家长也有一种错觉,一说起学习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就好像是学校老师的事,其实孩子的成长总要受到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上述许同学的案例中,如果家长坚持认为“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遇到问题先考虑花钱解决就可以”,那么我教育孩子“培养自己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就没有了落脚点。可见,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家校配合,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股重要力量,能够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就会推动教育的步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寻找切入点,家校共育

(一)老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尊重家长,讲究方法,在平时与家长的交往中,我注意搞好与家长的关系,交谈时语气谦和有礼,即使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不能忙着气冲冲的向他们“告状”,数落孩子的不是,如果这样做,让家长感到很难堪,好像做错了事,孩子说不定回家也会让脾气暴躁的家长一顿打骂,但却并不一定取得良好的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譬如上述的许某事件中,如果我一开始就抱着让孩子进行赔偿的心态,向家长告状,“赔偿”的目的其实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教育”的目的就永远与我失之交臂了。我向我们不能忘却教育的“初心”是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取得家长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

(二)虚心听取意见。

期末考试前的某个深夜11:30,班级群里忽然有了一条信息:“请问还有没有在写作业的孩子呀?”我观察了一下群里其他家长,并没有相同的反馈,决定第二天向孩子了解情况之后再回复。隔天我了解到孩子是专研难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我跟家长进行了沟通,感谢了他昨晚提出批评意见时的委婉,明确了他家孩子的情况,讨论了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该家长对自己贸然在群里发言表示惭愧。

在和以上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与许某妈妈沟通的相同方式:放低自己。把家长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合作者而不是“对手”,及时征询家长有益的建议,虚心听取,必要的时候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与家长们搞好了关系,也能取得了我们想要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宣传教育思想,达成共识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2]由于家长在教育观念、方法、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家长都能做到用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也不可能每位家长都能用正确的理念来教育孩子,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使家长意识到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中,许某的家长一开始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表现出教育方法的缺失,我及时的沟通,方法的引导,使得家长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并愿意开始做改变,可见,所谓的“好家长”,除了少量天生的,多数需要学校教育、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

遇到特殊事情与家长单独沟通之外,我还会定期在班级群里分享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家长的正确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我觉得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双方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挖掘宝贵的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利用好家长会,能更进一步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达到共育的目的。此外,电话、家访随访也是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好方法。

毛主席说:“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但固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社会,所谓举中而遗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 [3]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生活化的方式熏陶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理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和谐统一的人” [4],教师和家长都应不断学习,探索家校教育新方,共奏家校合作新章。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之《我们的家长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 伊坂幸太郎《一首小夜曲》(新星出版社)2016.1

[3]毛泽东《湖南教育月刊》文章《学生之工作》1919.12.1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