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3

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的“引擎”——小学语文《开国大典》的深度学习

孙艺萌

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3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为人文主题,以“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为语文要素,还安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和“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等选文。

按照教学进度,《开国大典》的教学时间正好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庆典相契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重温革命岁月,留住历史的声音”教学目的。

2022年9月29日下午,笔者在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六(3)班教学公开课《开国大典》。本节课以新课标 任务群学习”为教学理念,主要研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板块,设计了题为“真实任务驱动,演绎红色经典”的课例。在教学中,笔者牢牢把握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抓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分析读写学情,潜心创设真实情境,立足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以阅读推进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而感受场面,体会情感,学习表达。

一、创设任务情境,梳理大典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去重温庄严而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

生:开国大典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学习了第一部分文字,谁来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了会场、典礼、阅兵和游行四个场景。

二、精挑画面介绍,再现盛典场面

1.回顾内容,理清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典礼仪式这个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5-10自然段,想想,典礼仪式进行了哪些活动?圈出关键词。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生: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2.自读阅读,交流感受

(1)梳理本段描写毛主席的语句,学习的描写。

师:在这庄严的典礼仪式上,毛主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人民群众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再默读这部分文字,将描写毛主席和人民群众的文字,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划出,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同桌交流。

生:梳理此场景中描写毛主席的语句。

师:读这些文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1: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作用之大,任务之多。

生2:毛主席受人崇敬、爱戴。

师:在嘹亮的国歌奏响之后,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谁来读宣告的内容?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毛主席宣告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宣告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让我们回顾旧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播放视频,激发情感)

(师描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皇都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焚烧一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了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近百年来,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饱受着欺凌和压迫。危难之际,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儿女,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20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师: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觉得毛主席的宣告有什么意义呢?

生1: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

生2:这是决定历史意义的一刻;这一刻决定了中华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不再受欺凌与压迫。

师:让我们再读读毛主席这句宣言——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让我们再次呼唤出全国人民的心声——

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毛主席是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更是这个盛大典礼的核心人物,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板书:点)

(2)梳理本段描写群众的重点语句,学习的描写。

师:找到了“点”的描写,我们再一起看一看“大典中”,哪些是“面”的描写。

生:梳理本段描写群众的重点语句:

师:再读一读找到的这些句子,你们感到到了什么?

生:这里可以看出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3)品读一阵,体会面的壮观。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

生:这里的掌声都是“一阵一阵”的,“一阵”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

师:是的,你们观察很仔细,“一阵”一词在本段文字中出现6次,我们看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生:典礼刚开始、每一声礼炮后、宣读公告前、听到选举主席一句后。

师:是的,不同的掌声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同学们看,第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都描写了“掌声”,两个词组有什么不同?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突出的是鼓掌的人多,掌声此起彼伏,声音像翻腾的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一阵连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突出掌声响亮到了极点,饱含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有理有据。那我们想象一下,课文中的掌声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经久不息的掌声,惊天动地的掌声

(4)品读五十四门大炮二十八响,体会场面的描写的层次。

师:那你们知道“54门炮齐鸣28响”的寓意吗?

生:54门大炮表示当时统计的我国有54个民族,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的各民族大团结;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

师:的确如此,从此每逢重大庆典及重要的迎宾活动,均是“54门炮齐鸣28响”。

师:最后这阵掌声伴随着欢呼声,作者用一个“融”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融”有融化、消融之意,也有暖和、和谐等意。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也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整合民意。

(5)品读一齐,体会场面的宏大。

师:是的,除了你们前面提到的“一阵”还有那个词出现的频率也很多?

生:一齐

师:“一齐”一词在本段中出现了5次,指的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

生:三十万

师: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生:结合第一段答:农民朋友、工人朋友、学校师生们)。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

师: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

生:为了能看到毛主席

师: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期待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刻来临。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6)师生合作,体会壮观。

师:当毛主席出现的刹那

生:三十万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当毛主席庄严宣读时

生:三十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

师: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

生:三十万一齐脱帽,一齐抬头。

师:这是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跨越,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如此宏大的场面,再次烘托出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板书:面)

三、对比精彩场面,感受阅兵盛况

1. 对比点面,总结写法

师: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刚才我们从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中感受到这是一个盛大而隆重的典礼仪式。这就是——

生:场面描写

师:场面的描写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点”就是重点,可以是重点的人或物,也可以是重点的环节或程序,而本文的重点是写一个关键人物——毛主席;“面”是整个场面,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描写,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点”与“面”有详有略,相辅相成。

师: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在课文“典礼仪式”这个场面描写中与我们学过的《狼牙山五壮士》中痛击敌人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描写大典的场景,只有一个点,而痛击敌人的场面描写有很多个点。

师:是的,“典礼仪式”是一点一面,板书:一点一面。当时天安门广场上有很多人,为什么作者只写了毛主席?

生:选取点也要“聚焦典型”,师相机板书:聚焦典型

2. 对比场面,学习写法。

师:这庄严而热烈的典礼仪式,全国人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又是怎样的场面呢?

明确要求:默读写阅兵式的部分,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做批注。

生1: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其中群羊众的表现这个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体的表现,起到衬托作用。

师:你们小组发现了阅兵式描写的结构特征。

生2:这里的“点”比较复杂,因为参与阅兵的兵种很多,作者选择落笔的点都是抓住主要特点的。

兵种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着眼点

着装

步伐

炮种

前行方式

动作

队形

师:请你上台借助白板,边圈画,边讲解。

生2:我们小组发现:如果有很多“点”的描写,需要罗列清楚。

师:你们小组的这个发现很好,告诉我们一个新的方法,板书:多点罗列。

生3:我们组发现这个片段的最后一句,从“招手”、“抛向”、“盖过”等词体会毛主席与群众那种激动与自豪的心情。

师:你们发现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富有变化。这种写法就是,板书:连点成面。

师:你们再看看描写“阅兵式”的13段,思考:为什么后面群众的表现要花这么多笔墨?

生4:我们从“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等语句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又自豪的心情,以及庄严而又热烈的典礼氛围。

师:原来写群众这个“面”,更是为了-------板书:烘托氛围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话说道“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还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四、回顾过往生活,续经典场面

师:“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让我们回顾一下上学期在科睿校区举办的那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吧,师播放比赛的精彩瞬间。

师:请你用刚才学的“点面结合”的方法,试着记录这场比赛的精彩时刻。

生:随堂创作

师:根据学生写作情况相机点评。

五、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一点一面      聚焦典型

多点罗列      

连点成面      烘托氛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充分关注了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即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体现了融合的理念。

一、点与面的融合

《开国大典》所在的统编版语文六上第二单元是革命题材主题,本堂课设计紧扣语文主要素“了解文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并尝试运用此写法写一次活动。”革命文学承载着特定任务,而此类文章,与其他内容的文学相比,时代远,代沟大,学生对之较为陌生,易产生隔阂。

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个体,而整个单元则是每个个体构成的群体。备课时,我们从大处着眼,注重整体规划,并根据学段特征,关注任务群结构特点,努力追求个体与群体的融合。

《开国大典》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点面结合的概念及写法。较之前两课,本课的内容更为具体,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对于培养学生由阅读向写作的迁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与思的融合

把“点面结合”这个笼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细分缕析,解构中强化认知;再细致品读语句,精心设计板书,从多角度、立体化、形象化地建构了“点面结合”这一方法的结构,即为“一点一面”“多点罗列”“连点成面”“聚焦典型”“烘托氛围”等多元方法构成的丰富的体系。让学生由读促思,学思结合,习得丰富的方法策略,再次体现了教学艺术的融合之美。

三、读与写的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多次言语实践活动,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既是任务驱动,也是情之所至。历史资料的恰当补充,生活场景的自然引入,营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让革命文学融到学生心里去,淡化了教化斧斫的痕迹。最后,屏幕滚动出示学生本人参加的篮球赛画面,一下子让学习者进入了那如火如荼的激烈场景中,自觉地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写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抒心目中最深的情感。

因此,“深度学习”一是分析读写学情,为读写融合创设情境;二是立足文本学情,将读写融合深度推进;三是落实新课标,在读写结合中育新人;四是注重统整跟进,让读写融合更高效。具体到《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重温新中国诞生的前后历史背景,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也需要在“技能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以书写生活中真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