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郁春艳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三小学   云南省芒市      678400

摘要:本论文旨在就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非物质文化进行简单的剖析。本文从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入手,论述了非物质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就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非遗文化;发扬

引言

我们国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在科技、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中华传统在几代人的共同奋斗下得以继承和发展。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得的信息以更快捷、更广的方式获得信息。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一些老师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授学生的音乐技能和基本的知识上,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忽视了对民族的弘扬和继承,造成了对少数民族非遗存的认识不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没有实物形式却又有艺术和历史意义的文化,它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精神和文化。

民间美术包括剪纸,绘画,陶艺,戏剧等。从宏观意义上说,它包含了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等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与社会条件相匹配并顺应的文字、风俗,语言,道德,法律等,还指由于物质,文明有关的器皿,器具的制作工艺等。

就其影响的范畴而言,其涵盖的内容有:史诗故事,传说,神话等,还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布袋戏等民俗表演。

通过运用小学的音乐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递,可以将其文化的遗传和心理特征转化为音乐形式。这样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求知,经过了无数年的积累和积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自觉。通过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非传统的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达到对国家精神与文化遗传的传承。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机构都已陆续建立,并且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在开展音乐专业非遗项目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教师短缺的问题。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一些老师采取了西方的方法进行教学。从总体上看,以德奥系统为主体,对少数民族民乐特别是音乐的非传统项目的引进与认识还不够,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传统文化遗产缺乏,对整个项目的认识不够。教师短缺对我国小学音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缺少创新

在我们国家,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靠口头传递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而且,在民众中,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口头传授,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传承,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而在小学的音乐课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会被这种方法所左右,由于对非物质文化知识的认识不够,致使他们缺乏对其传承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难以从音乐的视角来认识其背后的意义,传统的继承方法很少有创造性。

(三)缺乏非物质文化传承感受体验

一些学校在进行小学音乐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过程中,往往会在教室里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和经验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行为,它是由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所决定的,它是通过地域优势,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来完成的。只有在地方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它才能继续保持活力,以学校为依托的校园环境,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进程和程度。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组建专业化师资团队,提高教师非遗文化素养

要想真正地传承和发展初级阶段的音乐教学,首先要做好非传统的教学工作。应持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

小学老师要积极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刻地发掘其文化与内涵,并进一步发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使当地的民族文化得以充分的利用,将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与其相融合。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政府要加强师资力量,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往。定期或不定时的安排老师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活动中去。

以小学的音乐为主,了解和掌握并继承这些传统。此外,还可以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和民间组织的专家到校内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这些传统的民间传统。比如,请当地著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校内讲授,并经常讲授,为学生表演非物质文化,它不仅能促进小学生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能促进小学的音乐教学。

例如,在《人音》小学的《弹拨乐器》课程中,教师可以邀请国内知名的弹拨大师,向学员介绍弹拨琴的由来和特点;通过对弹拨音乐发展的历史的分析,让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它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感情,从而最大程度地激起了他们对弹拨的浓厚兴趣和故事,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加强小学音乐教学渗透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们在教室里用自己的知识和领悟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音乐知识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使他们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对音乐和非物质文化的兴趣。

为此,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不断强化音乐教育的渗透。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从课堂上的音乐欣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起到了引导作用。

克服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用优美的形式来吸引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与音乐鉴赏活动产生共鸣;培养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感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音乐课程。通过分层递增的方法,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逐渐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和对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强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培养学生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育和继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们国家,民间非遗的继承逐步走向标准化。

在一些地区,一些地区的传统文化早就渗透到了初等教育当中,然而一些学校却缺乏执行能力和落后的教学手段;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使得很多问题都需要仔细地加以探讨,以便更好地加以处理。非物质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内涵,但是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其类型也不尽相同。在强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传统的认知与体验。可以根据同学们喜欢的非物质生活方式,结队、举办各类音乐文化项目。

譬如《人音版》小学的口琴课,老师就可以带领学员进入当地的画廊,亲自体验,体验各种非物质文化知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了怎样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性。

结语

中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是非常有价值的传统,近年来,有关方面一直在积极地进行着对其进行推广和保护,但是在具体实施和实施的时候,其传承效应依然存在;一些小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对传统的认识,增强对传统的继承观念。坚持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教育状况,强化对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经验,加强对传统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圣蓉,阚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刘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堂的探讨——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儿童音乐,2020(12).

[3]王鑫.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教学与管理,20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