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摘要:融媒体时代,网络空间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领域,网络文化作品成为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创作内容和载体更是丰富多彩。但从整体来看,网络文化作品在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从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入手,梳理创作生产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价值引领、队伍建设、传播机制以及政策制度四方面着手提出可能的创作策略,从而破解当前的生产困境,提升作品质量。
关键词:融媒体 网络文化作品 创作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融媒体是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进行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媒体,它跨越多个媒体平台,融通多个媒体格局,最终实现媒体间的交融整合和优势互补。[1]融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以动漫、短视频、H5创新作品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作品应运而生。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高校落实文化育人的关键一步。在融媒体时代,聚焦探索如何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主流价值观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继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整体而言,高校网络文化作品也存在着创作主体结构失衡、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知识性不强、影响范围有限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创作主体主要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以一线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力,专业课教师辅助,部分学生宣传干部参与其中。辅导员常年工作在思政一线,能收集大量一手创作素材,因而成为创作主力。近年,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专业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用以辅助教学,但这仍然只是少数,作品数量不多。大学生作为受众则很少参与创作,只有少数负责宣传的学生干部参与其中,他们创作积极性并不高。由于师生间不可避免存在一定代沟,在这种创作主体人员构成的模式下,网络文化作品多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与学生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很容易生产出“不接地气”的作品。
首先,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初期,一些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增加浏览量,作品多以娱乐性内容为主,缺少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质量作品,形成了重娱乐轻教育的局面。其次,部分高校意识到网络文化作品的育人功能,开始借助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核心价值观。但是,很大一部分作品多是对书本知识生搬硬套,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很难吸引学生。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多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网络平台传播,且主要以文字配图的方式进行创作。而融媒体时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多倾向于“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方式,喜欢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简单的文字配图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融媒体时代,传播不再是单一载体的传播,网络传播平台数量剧增,需要多种媒体融合发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创作主力的辅导员纷纷注册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通过个人账号上传作品进行教育活动。自媒体平台凭借其便捷性、灵活性和自由性一跃成为了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但是,自媒体平台管理者多是教师个人,面对的用户是软件列表好友,作品只能在创作者自己的“朋友圈”内传播,教育影响范围较小。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创造了“人人皆媒体”的环境,它的互动性使受众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由接收者变成创作者。当前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知识结构、自身认知水平和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在大量网络信息中也会出现一些无用的,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肤浅信息,在全民皆网的今天这些信息很可能被无限放大,产生不利影响,违背作品的创作初衷。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海量的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以及“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在多元文化及传播大众化的影响下,高校对学生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难度增加,价值引领作用淡化,网络话语主导权变弱,从而导致文化作品缺少思想性,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融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话语也在源源不断更新。目前网络文化作品话语表达上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理论灌输式,与当前引导性、沟通性和情感性的网络话语方式相背离。大学生是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潮流的群体,传统陈旧的网络语言无法吸引学生兴趣,话语方式的更新滞后使得作品内容略显枯燥,缺少吸引力,价值引领淡化,导致网络话语主导权削弱,高质量作品稀缺。
作品内容和传播效度是影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价值实现的两大因素。作品内容涉及选题和表达方式两方面。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是辅导员,他们大部分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学学科背景,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是专业的,但是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涉及到网络技术运用方面则是能力不足的。而高校在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团队中很少配置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人员,对创作者开展的技术指导培训也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作品多是简单的文字配图,很少有短视频、动态图等符合大学生审美多元化的表达。传播效度是影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育人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如何为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合适的传播时间、平台及传播方式都需要具备传播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这一类人正是创作队伍中的稀缺人员,缺少专业人员的运营,网络文化作品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浪潮下,高校网络文化作品迎来了新一波创作热潮,尽管网络文化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媒体的大众化趋势日益凸显,一时之间,大量网络文化作品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网络平台。高校为了最大程度将优秀作品呈现在使用不同信息获取平台的学生面前就必然要整合多种宣传平台。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对媒体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融媒体平台和融媒体联动传播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仅仅通过微博、抖音等单一平台发布的优秀作品就很容易淹没在海量作品中,这也充分说明了单一传播渠道已落后于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多样化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秀作品的传播效度,降低了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往往要经过创作、生产、传播、消费、评价反馈五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目前整个行业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作品,怎么评判优秀作品,尚未建立完整全面的认定标准,更没有构建完善的评判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在创作生产中就容易出现路径不通、方向不清、主题不明,形式不新等问题,自发自由式创作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作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其次,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真正优秀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高校评优方面的制度几乎是空白的,很少设立专门且权威的机构颁发给优秀创作者一定的荣誉,少部分高校即便设立了荣誉奖项,也并没有将这类荣誉与创作者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挂钩,对创作者个人提升难以产生切实的有利影响。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和激励措施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策略分析
抢占网络话语主导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也是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的依据。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话语主导权、强化价值引领应从创作者、作品题材和网络话语体系构建三方面入手。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受限于创作者本身的思想理论基础,只有创作者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作品的政治方向和思想立意。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作品创作队伍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题材选择也是影响网络文化作品价值引领的又一重要因素。传统严肃的理论知识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传播审美,而过于娱乐化的内容显然无法达到网络文化作品的育人效果。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着手。因此,作品题材选择应充分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学生学习生活信息,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找到他们的连接点,创作出既有思想性又有审美性更有感染力的作品。最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照本宣科似的话语体系已无法适应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将教育内容从书本传送到网络平台上需要构建一套“接地气”的网络话语体系,用更具有沟通性、情感性和感染力的话语对话学生才能提升作品吸引力,促进学生实现从“愿意看”到“看得深”的转变。
大学生是走在网络和时尚最前沿的人,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只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当前时尚潮流才能贴近学生、打动学生。因而,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专业的多媒体技术对于作品的创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高校应当在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团队中组建一个专业技术小组,负责作品的审美和形式优化。基于此,一方面,高校应邀请美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创作团队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只有创作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创造力,才能挖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美学价值,进而创作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美的作品。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新媒体技术作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团队必修课程,定期对创作者进行培训,传授相应的技术经验和技巧,努力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水平。同时,一些无法短时间内习得的难度较高的网络作品创作技术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高校还应邀请新媒体技术专业人员加入创作团队。只有创作者具备一定的新媒体应用技术,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用音乐、短视频、动画等多样的表现形式灵活生动的呈现出来。
优秀的作品只有被看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在网络信息激增的融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作品更要借助媒体融合的东风,优化传播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传播,让优秀作品被输送到更多学生手中。具体来说,一是要整合媒介资源,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校园融媒体中心。整合校园广播、电台、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多种网络宣传平台资源,打通信息传播渠道,建设融媒体网络传播阵地,实现多元融合、优势互补式发展,将同一主题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通过多渠道的信息传播链及时传送到学生手中。二是联动校内校外传播平台,让优秀作品走出校门俘获更多受众,提升传播力,扩大教育辐射范围。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设立省市一级的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加强对地方各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统筹协调。建立一条畅通的由创作者到高校融媒体网络阵地再到省市网络宣传平台的传播渠道,实现省市、高校和创作者间的多维联动。由此,形成一个内外联动、上下互通、多元融合的网络文化作品联动传播机制。
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强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撑。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引导和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创作,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创作驱动力。首先,建立网络文化作品评价制度。针对网络文化作品的特殊性,从作品题材内容的思想性、艺术表现的审美性、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表达传播的社会性等多方面构建多维立体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网络文化作品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健全网络文化作品荣誉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聘请业内权威专家作为专业评审,设立与网络文化作品相关奖项,例如“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文化作品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表彰优秀作品及参与创作者,进一步强化激励作用。最后,完善师生个人利益相关的考核制度。高校应将网络文化作品荣誉奖项同师生个人发展相结合,纳入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制度中。针对教师而言,将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作为一个指标与他们的科研成果、育人效果、职称评定相挂钩。针对学生而言,参照“挑战杯”等竞赛的奖励政策,将参赛作品的获奖同学生的评奖评优相衔接,从制度上提升师生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蓬勃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价值引领、队伍建设、传播机制以及政策制度层面尚有一些不足。各高校需要进一步从源头强化作品内容的价值引领,打造通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理论和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团队,形成内外联动、多元融合的传播机制,建立健全标准合理、奖励到位的激励制度,多措并举的提升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感染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魏薇,毛萍,马继梅.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迁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0(07):22-29.DOI:10.16697/j.1674-5485.2020.07.004.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25)[2022-03-07].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6/202202/t20220225_71725.htm.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3-05].http://www.cac.gov.cn/2017-10/27/c_1121867641.htm.
[4] 骆郁廷,骆虹.论新时代网络文化供给的改革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02):44-51+2.
[5] 杜以同.融媒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09):142.
[6] 刘淑慧.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117-122.
[7] 畅军亮.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78-81.
[8] 孙巍.融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56-57.
[9] 毋张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4):63-66.
[10] 梅月平,李久戈.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探究——基于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7(03):83-87.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7.03.015.
[11] 段洪涛,董欢,蒋立峰.优秀网络作品评定及其纳入教师评聘体系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作者简介:赵琪 ;性别: 女 ; 出生年月:1993.12 ;籍贯:湖南湘西 民族: 土家族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