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重彩的衍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传统重彩的衍变

白莉莎

身份证号:510923199408230024

摘要:中国重彩画与文人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两大支脉,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传统,重彩画在水墨画出现和成熟之前,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形式。在文人画的冲击下,传统重彩画日渐衰微走入到低谷,重彩仅仅作为一个保留的画种在民间宗教壁画中得以延续保留下,探寻被遗忘的重彩,笔者将阐释重彩画的定义、梳理重彩画在历史上发展的脉络,结合划时代代表作品的绘画艺术语言,让读者了解传统重彩画的发展与衰退的原因与意义。

关键词:重彩 ;矿物颜料 ;设色;文人画

一、定义阐释

所谓“重彩”即用色浓重、艳丽、强烈与水墨的要求不同。纵观中国画发展概况,文人水墨画的审美价值不断被强化,而以色为主的重彩画有意无意间被我们忽略,事实上,不论民间绘画的稚拙,还是院体画的富丽浓艳,还是文人画的浪漫主义,在中国绘画的长河中,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古代绘画中重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还很丰富。探索传统重彩发展的基础与渊源,是对中国画艺术精神追求方面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从当下的角度看,既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也能提醒艺术工作者把握住现代重彩的发展方向。

对重彩概念最早的文字阐释,记录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南海之蚁铆,紫铆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1]。文中阐述了颜色、胶的种类、颜料的产地等,并说炼煎并为重采,这里的”采“通”彩“,记载的颜色为天然矿石为主的粉质颜料,因矿石的颜料覆盖力相比透明的植物颜料强,故被称为“重彩”。

二、原始重彩萌芽

早期对中国重彩矿物颜料使用的记载,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在云南的沧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广西花山多地的悬崖上,学者发现了用刻凿的方式或直接用颜料绘于岩石表面的岩画,当时的人类,一般选取干燥的崖壁或泥壁上绘制图案,颜料的调配方式也是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例如赤铁矿粉,粘合着动物血、蛋黄、动物的胶液或者植物的胶液混合而成,早期的重彩画表现方式比较简单,多以线为主,辅之以平涂表现大块形体,采用剪影式抽象的手法绘制图案,这种朴素表达方式,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新时期彩陶工艺的出现,让矿物色颜料的应用更加广泛,欣赏《人面鱼纹彩陶盆》,我们间接的感受到原始舞乐的情景,这个时期的彩色陶绘中,色彩除黑红两色外,还使用了黑中带紫的颜色,形成了勾填的重彩表现技法,先民们已掌握了将朱砂、红矾土等这些天然矿土加工为颜料的工艺, 并且能灵活地使用它。得益于先民巨大的创造力,让原始绘画艺术的萌发,也是重彩源头的开启。

三、日趋成熟

      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岁月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风貌,重彩画也随之发展。战国、秦、汉时期,从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还是壁画《日月星宿》等等呈现出更丰富的颜色品种,而设色技巧也有很大的进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T型帛画,沉睡在地下已有两千一百年,被发现时由于密封棺椁保存完整,出土后颜色依然绚丽。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描述的是墓主人引魂升天之意,主题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从帛画使用的颜料看,大部分是矿物质颜料,如朱砂,蛤粉,石黄,青黛,辰砂等,说明我国汉代的重彩绘画在制作和使用颜料的情况看,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从帛画人物的造型看,已区别于带有装饰抽象意味的原始彩陶的人物形象,绘画技法更趋于写实,并且带有当时人们对灵魂永生、来世幸福美好寓意。

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传统重彩吸收融合了外来的表现手法,设色技法不断完善,在传为顾恺之的绘画中发现了用立体晕染法的造型出现。1965年在山西省司马金龙墓里,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色彩明快,用红、橙、黄、青、绿等色组合而成,技法上除了平涂之外还运用了渲染法,呈现出爽朗、朴实的名剑绘画特征。同期的重彩壁画用以宣传佛教教义的方式,开始沿丝绸之路东渐,首先到达我国的新疆、甘肃等地区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克孜尔重彩壁画,早期的敦煌壁画与西域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颜料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青金石便是当时由阿富汗、印度经新疆传入敦煌,观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用色更加精进于前期的壁画。并且,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和合成颜料,银朱、铅丹出现并大量使用在壁画上。

四、巅峰与完善

唐代可以说是重彩的主流时期,不论是工笔人物卷轴画、金碧山水画、还是壁画,中国重彩无论从颜色丰富性和造型艺术的形式品格都走在当时人类绘画的最前列,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列帝图》吴道子的《净土变》都是重彩,壁画从敦煌千佛洞、麦积山石窟和70年代初发现的章怀太子等墓室壁画,都是重彩技法绘制。这一时期绘画用色特点是植物色、矿物色、合成色交互使用,同时当时的这些作品紧密地配合了政治的宣传,当时的政治或宗教事件相互关联。这时的重彩画呈现风华正茂之概。

      从五代到宋,重彩画可以说是高度成熟,五代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色彩搭配讲究,设色细腻深入。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能够把水色和石色融合使用,并且青绿山水的渲染浑厚润泽,没有高超的技法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五代、两宋十分重视画院制,甚至以画取士,这一时期名家辈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作品资源。但不免充斥着恰当的实际和固有的程式化。在院体富贵的同时,也有出现了徐熙野逸不同的风格流派,徐熙开创了水墨淡彩和写意花鸟画的先河,代表着边缘文人和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对明清水墨花鸟都有一定的影响。

五、被遗忘的重彩

随着程朱理学发展以及北宋中期,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倡文人画,画家大都转入文人意味的笔墨情趣之中,形成了崇尚书画互融的水墨画风气,写意画成为画坛的主体,写意画没有复杂的赋色步骤,简洁直接,比色彩更适合直抒胸臆,表达转瞬即逝的情感。虽然也有赵孟頫这样的画家,但重彩日渐衰微走入到低谷。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画强调笔墨使得中国画丰富多彩的多元表现形式单一化,程式化。长期对色彩的歧视,使重彩画在主流地位中没有了新的突破。重彩作为保留画种在民间宗教壁画中得以延续保留下来,例如山西永乐宫壁画和明代北京的法海寺壁画,这些大部分都是重彩技法制作。社会底层还存在着大量民间画工,他们创作如小说插图、版画、年画、壁画水、路画等给我们留下可资借鉴的遗产。

六、结语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社会生存的环境和时代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和样式。例如重彩在五代、唐的辉煌;元明清的水墨至上,这些现象都是逐渐发展、逐渐蜕变成长起来的,是每个时代的印记。探索传统重彩发展的基础与渊源,是为了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当下的艺术工作者,始终应该建立在对传统艺术之精神和内容的完整继承基础之上。否则,将形成认识的断层,对于当下重彩的发展是无益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生活,结合来自各方面的多元启发,对绘画创作做出符合其审美特性的革新。赋予恰当的时代美感,呈现新的生命力,才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02,第20页

[2]牛克诚著,色彩的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05,第41页

[3]王文娟著,墨韵色章  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05,第12页

[4]蒋采萍. 中国重彩画的失落与重现[J]. 艺术研究,2007,(03):9-11.

 


[1] (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02,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