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新蛇黄散粉末粒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研究分析新蛇黄散粉末粒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姜,琼,李乾,李雪莲,代科,张芮熙,黄浩,刘伟,庞雷红,葛玲莉,杨婷

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1330

【摘要】目的:就新蛇黄散粉末粒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皮肤科接受新蛇黄散治疗的患者(18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给予新蛇黄散(细粉)、新蛇黄散(最细粉)、新蛇黄散(极细粉)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皮损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C组均更为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新蛇黄散进行治疗时,粉末粒径越小,其治疗效果越优越,新蛇黄散的极细粉,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蛇黄散;临床疗效;粉末粒径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cle size of Xinshehuang Powder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A total of 180 patients (180 cases) who received Xinshehuang Powder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June 2021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using the method of center stratification and block randomization.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inshehuang Powder (fine powder), Xinshehuang Powder (fine powder) and Xinshehuang Powder (very fine powder) respectivel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In terms of skin lesion recovery and treatment effect, group C was superio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When using Xinshehuang Powder for treatment,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powder, the bette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f Xinshehuang Powder is determined as a very fine powder of, a more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can be obtained.

【Key words】Xinshehuang powder; clinical efficacy; powder particle size

[1]

新蛇黄散是我院皮肤科经验方,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长期以来在我院皮肤科临方调配使用,以治疗湿疹、银屑病、过敏性皮炎等辨证为湿热蕴肤证,症见瘙痒、红斑、丘疹、糜烂等,临床效果佳,但批次间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导致批次间疗效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批次间粉末粒径差异[1]。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探析新蛇黄散的药效与粉末粒径相关性,为后期新蛇黄散院内制剂开发,规范

化、同质化生产,建立制剂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皮肤科接受新蛇黄散治疗的患者(180例),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安排,即列出流水号为001~180所对应的治疗分配(随机编码表),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A组中,男32例、女28例,18-61岁,平均年龄为(52.18±4.62)岁。B组中,男33例、女27例,19-61岁,平均年龄为(52.18±4.62)岁。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2岁之间;(2)皮肤眯痒,红斑,渗出;(3)签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2岁以上者;(2)近1周内接受了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的治疗,或近2周内有使用系统治疗药物,如激素类、抗组胺类等;(3)伴有其他皮肤病,或者其他系统性疾病有皮肤表现者;(4)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系统疾病、精神病以及肿瘤等相关疾病的患者;(5)育龄期妇女计划妊娠或已经妊娠或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有生育计划的男性患者;(6)对需要使用的处方中任何一种中药过敏的患者;(7)刚刚结束或已报名参加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8)研究者判断有上述情况以外的其他原因,不适合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治疗方法:新蛇黄散是我院皮肤科经验方,处方由赤石脂2份、苦参2份、黄柏2份、南寒水石1份、蛇床子1份、白鲜皮2份,经粉碎混匀后,取上述粉末约24g 加薄荷冰2g,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治疗组A用药:新蛇黄散(细粉);治疗组B用药:新蛇黄散(最细粉);治疗组C用药:新蛇黄散(极细粉。注:以上药品均由大邑望县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制作提供。用法用量:三组均外用,擦涂患处,一日2次。给药周期:7天。

所用仪器:干燥设备:烘箱﹔粗粉碎所需设备:万能粉碎机(含流动水冷却装置,分样筛)。药典筛一套,混合仪器:V型槽混合搅拌机;微粉装置:SYF-8II微粉机(济南松岳机器有限责任公司),不锈钢衬里;粒度分析装备有:激光粒度散射分布仪[2]

粉碎方式确定:前期研究发现,饮片单独粉碎与混合粉碎方式会影响成品的收率及散剂合格率,本研究以过筛率为指标,以蛇床子单独粉碎,蛇床子与赤石脂、南寒水石混合粉碎,苦参、黄柏混合粉碎,所有饮片全部混合粉碎方式,比较各组间粉末通过药典5号筛的比率[3]

干燥时间确定:取处方中苦参、黄柏、蛇床子等按比例混合后,粉碎成粗粉,将混合物置于80℃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内烘30min . 60min、90min、120min,每个时间点取样3份,测定混合物含水量,根据含水量选择合适干燥时间。水分测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第四部“0832水分测定法”中第二法一烘干法进行测定。

粉碎时间确定:采用前期确定的干燥方法及粉碎方式制备样品,投入多功能粉碎机中分别粉碎5min、10min、20min、30min,以通过药典5号筛比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合适的粉碎时间。粉碎次数比较:确定粉碎时间后,比较相同时间下,单次粉碎和分两次粉碎的损耗和过筛情况,确定粉碎的次数[4]

本研究中设计了细粉、最细粉、极细粉3种规格,其中最细粉、极细粉采用普通粉碎方式将不能达到粉末要求,因此引入超微粉碎技术,采用正交试验比较超微粉碎时间、介质填充率、粉碎次数对过筛率的影响。通过对上述粉碎影响因素考察并确定合适的粉碎参数,分别制备3批次细粉、最细粉、极细粉新蛇黄散,采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进行粒径分析,分析各工艺条件下粒径范围分布情况,为后期药效与粒径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5]

1.3观察指标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2012年版)及相关文献,拟定观察指标如下:

皮损面积:0分无皮损,2分<10cm2,4分10~20cm2,6分>20cm2。皮损厚度:0分平于皮肤,2分<1mm皮损微高出正常皮肤表面,4分≥1mm 且<2mm皮损中度隆起,6分>2mm皮损肥厚,隆起明显。皮损颜色:0分正常肤色,2分为暗红色,4分为淡红色,6分为鲜红色。入组时、治疗3天后、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时分别记录评分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VAS 评分法”:即画一条10cm 的线段,“0”和“10”分别表示“无瘙痒”想象中的最大瘙痒”,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治疗前能代表自己瘙痒程度的相应位置,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疗效评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治疗后EASI 评分降低程度评价疗效。疗效指数=(疗前EASI积分-疗后EASI积分)/疗前EASI积分×100%。痊愈:90%≤疗效指数;显效:60%≤疗效指数≤90%;好转:20%<疗效指数≤60%;无效:疗效指数<20%。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y2 Test)。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参数检验:其中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其中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皮损情况比较

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新蛇黄散(细粉)、新蛇黄散(最细粉)、新蛇黄散(极细粉)治疗,入组时、治疗3天后、治疗结束后、随访1月时分别记录评分情况,见表1,C组的评分更为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经过治疗后三组患者皮损评分情况比较

检查指标评

A组(n=60)

B组(n=60)

C组(m=60)

t

P

皮损面积评分

入组时

4.48±0.17

4.46±0.12

4.51±0.12

1.254

>0.05

治疗3天后

4.01±0.11

3.98±0.20

3.83±0.15

11.281

<0.05

治疗结束后

1.33±0.26

1.01±0.11

0.52±0.12

12.357

<0.05

随访1月时

0.46±0.16

0.42±0.17

0.18±0.06

14.254

<0.05

皮损厚度

入组时

2.86±0.11

2.82±0.11

2.98±0.29

1.214

>0.05

治疗3天后

2.31±0.13

2.20±0.16

2.08±0.12

9.541

<0.05

治疗结束后

0.51±0.13

0.47±0.15

0.42±0.04

10.687

<0.05

随访1月时

0.15±0.24

0.12±0.18

0.06±0.01

13.694

<0.05

皮损颜色

入组时

3.19±0.37

3.23±0.25

3.21±0.33

1.361

>0.05

治疗3天后

2.79±0.18

2.72±0.13

2.52±0.37

11.941

<0.05

治疗结束后

0.88±0.24

0.74±0.21

0.58±0.08

12.624

<0.05

随访1月时

0.43±0.05

0.34±0.02

0.16±0.02

14.284

<0.05

瘙痒

入组时

2.55±0.33

2.51±0.25

2.53±0.16

1.241

>0.05

治疗3天后

1.65±0.24

1.52±0.18

1.24±0.24

10.524

<0.05

治疗结束后

0.69±0.11

0.57±0.11

0.21±0.04

12.369

<0.05

随访1月时

0.14±0.02

0.11±0.03

0.05±0.01

14.201

<0.05

2.2治疗效果比较

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粉末粒径新蛇黄散治疗,均得到明显好转,尤其是C组,其显效率更为优越,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显效率(%)

A组

60

46

10

4

0

56(93.33%)

B组

60

48

9

3

0

57(95.00%)

C组

60

53

6

1

0

59(98.33%)

X2

/

4.181

4.265

4.137

4.157

4.203

P

/

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3讨论

在中药传统的粉碎过程中,大部分是利用普通机械粉碎。普通机械粉碎的优势主要有操作简便,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低,但普通机械粉碎的粉体粒度较大,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对粉末质量要求,蛇床子等含芳香性和挥发类成分的药材,经超微粉碎后药材细胞的破壁率较高,能够极大地提高药材中活性物质的溶出度和吸收率,也可以改善药物的吸收速率,提高药物疗效[6]。新蛇黄散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疹、银屑病、过敏性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在我院门诊皮肤科长期使用,临床疗效佳,但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效果不理想现象,临床分析可能与散剂粉末粗细有关,为研究新蛇黄散粉末粒度与临床疗效相关性,本次研究引入现代超微粉碎技术,使所得到的产品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粒度,对新蛇散中饮片粉碎工艺和技术的安排上,充分考虑粉时间及能耗成本,结合临床疗效指标寻找并确定新蛇黄散粉末有效粒径范围,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处方中黄柏、苦参、蛇床子超微粉碎最佳工艺,使中药在有限的颗粒细度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发挥药效,提高新蛇黄散临床有效率,减少药物暴露量,同时也能为患者节省治疗成本,对中药外用散剂推广使用也具有积极意义[7]

在本次研究中,A、B、C三组患者分别给予新蛇黄散(细粉)、新蛇黄散(最细粉)、新蛇黄散(极细粉)治疗,其后发现,在皮损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C组均更为优越,也就是说,运用新蛇黄散进行治疗时,粉末粒径越小,其治疗效果越优越,新蛇黄散的极细粉,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智,李成秀,李玲.天麻粉不同粒径的镇静镇痛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05):383-385.

[2]雷昌,张秀丽,向韵等.两种不同粒径二妙丸制剂药效对比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5):31-33.

[3]谢瑞红,王顺喜,谢建新等.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粉体技术,2009,15(3):64-67.

[4]张艳青,张春凤,杨中林.不同粒度续断饮片中续断皂苷VI溶出速率及其雌激素样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09,28(11):1401-1404.

[5]刘大伟,武文斌.浅谈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医药,2010,23(5): 763-765.

[6]孙文格,郑倩,刘凤琴等.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及粉体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9,18(22);75-76.

[7]杨艳君,邹俊波,张小飞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50(23):5887-5890.


【通讯作者】李雪莲,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药学

【课题来源】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