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目前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掌握最近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发展的症结所在,为促进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提质增效提供数据及实证支撑。方法:采取实地查看、问卷调查、互动访谈、信息化系统调取数据进行分析等方式,分析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现状、形势及问题。结果:目前,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业务用房不足、服务网格有待优化、人才队伍不足、车辆装备有待提升、智慧急救不够高效、公共急救普及不足、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不足、立体救援仍不完善,是主要的存在问题。结论: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能力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相匹配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紧急医疗救援 体系 现状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运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疫情常态化下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的需求,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医疗救援能力有重要意义。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自1997年成立起,作为全国第一家应用计算机进行调度指挥的急救中心,不断在构建全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过程中砥砺前行,但同时也面临现实的挑战和困难。为了掌握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现状,2022年以来,笔者对我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现状开展调研分析,为上级部门制定事关全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行动计划提供支撑。
1 对象和方法
1.1调研对象
珠海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是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格局中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加快发展、促进东西两岸融合互动的核心城市。全市土地面积为1725平方公里,领海线以内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4.5公里,拥有大小岛屿262个,2021年常住人口为246.7万人。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为“指挥调度型”模式,是在市卫生健康局领导下,以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核心,以全市23家医院和卫生院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所支撑的25家急救分站共同组成,承担着全市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急救、转送,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等工作,实行“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就近派车,专科优先”的原则,初步形成城乡覆盖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
本次调研涉及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以及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鹤洲新区、横琴合作区6个行政区(功能区)共23家医院和卫生院25家急救分站。
珠海市25家急救分站分布图
1.2 方法
采取实地查看、问卷调查、互动访谈、信息化系统调取数据进行分析等方式。通过与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分管副院长、相关科室负责人、部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情况,查阅相应资料数据,了解业务用房、服务网格、人才队伍、车辆装备、智慧急救、公共急救普及、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立体救援的工作。
2 结果
2.1业务用房情况
全市25家分站除市人民医院及香洲区人民医院正在进行业务用房改造外,均满足业务需求。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自2003年搬离水拥坑旧址后,业务用房设置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门诊四楼,仅700多平方米,根据《国家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77-2016),按照珠海市十四五规划的人口数,需配置建筑面积为8200平方米。用房不足制约着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工作的开展以及业务范围的拓展。一是120调度指挥用房不足,制约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各项功能正常发展,二是缺乏培训场地,各类培训工作只能外借、外租场地,难以完成中心职能要求的大范围、多门类急救技术培训工作;三是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库,无法储备应有的急救设备,严重影响了大型灾难和事件时的急救物资供给;四是缺乏紧急医疗救援人员隔离场所和救护车辆洗消场所。
2.2服务网格情况
根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平均出车公里数为5.38公里,随着院前急救接警量增加,急救资源不增反降,2021年全市平均出车公里数为6.77公里,较6年前增长了26%。全市2021年城区出警公里数超过5公里占48%,农村地区出警公里数超过15公里占15%,严重影响到区域内市民的日常急救工作,更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埋下了隐患。
2.3人才队伍情况
2.3.1人才方面
我市急救从业人员共619人,其中专职院前急救人员46人。高级医护比例为5%,中级医护比例为24%,初级或无职称医护比例为71%,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骨干中层缺乏。调研中15家急救分站急诊科主任反馈院前急救人员不能满足服务需求,且院前急救人员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全市只有9家急救分站有专职人员,14家为兼职人员。医护人员身兼院内急诊和院前急救工作,常常出现院内和院前工作互相冲突的现象,既影响急诊急救工作,又不利于突发事件的紧急指挥调度,也凸现我市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不高。
2.3.2 队伍方面
2017年珠海成立18支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各承建单位性质及职责有改变,而救援队伍未进行相应更新。救援队伍职责不清,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成立5年来救援队员未进行系统培训及演练。缺乏保障机制,应急队伍物资及其管理储备制度不健全。
2.4车辆装备情况
2.4.1车辆方面
全市紧急医疗救援车辆77辆,其中应急公务1辆,监护型救护车 44辆(其中1辆在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代替急救指挥车及物资装备车),负压救护车25辆,涉水救护车5辆,新生儿及危重产妇监护型负压救护车1辆,全地形救护车1辆。其中网络内救护车76辆,按照3万/人1辆救护车的配置标准,共需82辆救护车。
2.4.2装备方面
全市没有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全市各急救分站均要求配备可视喉镜、心电监护除颤仪、胸腔按压机、心电图机、急救呼吸机、掌上彩超、吸引器、脊柱固定板、铲式担架、喉罩、自动生物消毒机等。目前急救分站中缺少可视喉镜的有19家,缺少胸腔按压机有11家,缺少掌超、环甲膜穿刺针、喉罩、自动生物消毒机有9家,缺少负压固定夹板、头部固定器有7家。
2.5 智慧急救情况
全市1997年建成第一代120指挥信息系统。目前部分子系统之间集成不够科学高效,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数据分析可视化效果呈现欠佳。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大厅现有8个调度坐席,其中3个MPDS调度坐席、1个质量管理坐席以及4个备用调度坐席,无法完全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度指挥需求。目前与应急、公安、消防、交通、海事、通信、12345服务政务平台等部门的信息交互仅限于电话沟通协调手段。
2.6公众急救普及情况
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作为负责市民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的重要成员,无专门培训科室及人员,开展培训均需抽调夜班休息的调度员及急救分站的医务人员,培训活动在120中心举办时只能利用走廊进行,培训无专门财政经费保障。培训器材中心肺复苏半身模拟人有13个、全身4个、婴儿模型4个;气管插管模型2个;脊柱板15个、铲式担架8个;气道异物梗塞模型1个培训用自动体外除颤仪9个;真空夹板2个,难以满足大型急救培训活动需要。2021年,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积极开展急救培训,仅能举办22期,培训人次1729人。
2.7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情况
依据《中国AED投放与专家共识》可按照“每10万人配置100至200台AED”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统一规划配备AED。公共场所急救的基础条件包括急救资源的配置数量、分布密度和人群覆盖率,我市AED配备数量有349台,为8台/10万人,与《共识》差距较大。
2.8 立体救援情况
目前珠海市海上、海岛立体救援仍不完善,海上、海岛急救一是通过各类船只将伤员转运至码头,再由救护车转运至医院;二是通过应急、海事等部门协调直升机转运伤员至陆上停机坪,医务人员根据需要提前登机或在机场等待,伤员送达后通过救护车转运。2019年至2021年码头交接受理共529次,救治495人,直升机交接受理51次,救治50人。
3对策建议
3.1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财政部门要将院前急救机构运行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保障急救中心(站)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支出,将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支持和保障应急救护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3.2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四五”规划人口总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配置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办公业务用房,以满足高效完成日常院前急救及灾难、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及行业管理,市民急救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珠中江地区、粤澳紧急医疗的协同和联动等工作需要。
3.3根据区域面积、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和医疗机构分布等情况,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科学服务网格。
3.4支持医疗机构鼓励一线临床医护人员参加院前急救工作,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倾斜。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建立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制定珠海市紧急医疗救援队年度培训和演练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3.5配置足量的网络内救护车及急救分站装备。新增救护车装备配备从性能、体积、重量、稳定性、抗震方面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3.6智慧急救赋能
3.6.1逐步建成决策科学、管理精准、服务高效的“智慧院前急救”信息平台,结合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助力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实现内涵式发展,院前急救服务品质、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3.6.2加强交流合作,应急、公安、消防、交通、海事、医疗急救、通信、12345服务政务平台等部门形成信息交互机制,实现智慧城市视频监控信息、救治信息、通信定位等信息的双向共享,提高紧急医疗救援信息综合分析和协同处置能力。
3.7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逐步建立群众自救互救与政府急救医疗体系联动的急救网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识。二是统筹协调,实现规模化培训。三是建立和培训初级急救员队伍。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警察、消防员、海关人员、教师、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服务人员等。四是实现急救培训普及规范化。
3.8实现AED全市覆盖及动态管理。在人员流动大的口岸、机场、学校、城轨站、长途客运站、交通枢纽、公园、旅游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社区、村卫生室等公共场所,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3.9建立海、陆、空紧急医疗救援协作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海事、公安、医疗急救、应急、交通运输加强部门合作,积极开展海上医疗救援服务。与市应急管理中心共享直升机停机坪,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资源积极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建立海陆空伤病员快速转运“绿色通道”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家敏,杜成芬,黄胜华.十堰市农村急救体系现状调研与思考[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22,40(04):478-481+485.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4.019.
[2]吕传柱,张华,陈松,刘笑然,田国刚,颜时姣.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09):813-819.
[3]金心蕊. 江苏省院前医疗急救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4]龙春花,陈桂兰.急救体系应急能力培训的教师标准化患者队伍建设与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3):2165-2167.DOI:10.16821/j.cnki.hsjx.2017.23.018.
[5]梁永晴. 广州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7.
[6]建标 177-2016,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S].
[7]蒲玉辉,于成.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6,42(05):380-382+385.
[8]郭憬昱,张进军.我国急救医疗体系院前与院内衔接[J].中国医刊,2016,51(09):10-13.
[9]王磊,沈爱玲,贺云龙.完善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156-159.
[10]邹萍萍,龚纯贵,邹建锋,潘秀英,李捷玮.我国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10):616-618.
[11]岳滨. 北京市海淀区院前急救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
[12]林洁. 西安市农村急救医疗服务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
[13]裘云仙. 公共管理视角下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4]王得坤,谢钢,宁晔,桑宝珍,蒋崇慧,赵双彪,尹刚.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6(0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