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疗?

熊学俊

河南信合医院 肾内科 河南信阳 464000

引言: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被称为慢性肾炎,属于肾内科的常见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以水肿、高血压以及蛋白尿为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较多,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可导致肾功能恶化,最终引发慢性肾衰竭。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治疗方式上也在不断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

(一)西医角度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在当下并不明确,部分疾病可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由于其在病毒感染上极为严重,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引发患者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还有部分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发展成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随着医学界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中医与西医均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上存在自己的见解。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慢性肾小球的发病原因与免疫炎症损伤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在这一基础之上,一些炎症的介质若参与,如细胞因子或者补体,再加上一些非免疫因素的参与,如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蛋白尿等,均会导致肾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

而从西医免疫学的发病原因来看,大多数肾炎的性质为免疫介导疾病,在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之后,利用血液的循环作用在肾小球部位沉积,或者抗原以及抗体在肾小球的部位进行结合,从而生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并激活一些炎症介质,如补体等,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从细胞介导炎症以及炎症介质来看,肾脏类疾病的出现与炎症细胞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引发肾脏炎症的细胞较多,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者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肾脏的固有细胞等。若出现细胞炎症,可使得血管出现坏死以及出血情况,出现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伤,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中医角度

中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其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在与中肾气亏虚且脾肾不足,再加上受到邪风侵袭以及湿热影响,从而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并且患者的脾肾亏虚较为严重,也会对肺部的肃降宣发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水肿。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与三方面的原因有关,首先为内因,患者出现脾肾亏损;其次为外因,患者受到风热以及水湿等邪气侵袭;最后为诱因,患者若出现劳累以及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均会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式

(一)药物治疗

西医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式较多,如手术方式、非手术方式以及药物治疗等。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西医利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以及利尿药物等来进行治疗。但部分药物由于药物反应较大,可引发较多的副作用,如糖皮质激素以细胞毒类药物等,可增加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等的发病几率,对于消化系统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通常不推荐使用。而血管紧张素阻断剂不仅可减少患者的蛋白尿,对控制患者的血压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控制也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药物副作用较小。对于存在心率较快以及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等来进行治疗;针对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冠心病或者糖尿病的患者,应尽量选择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或硝苯地平控释片等来进行治疗;若患者存在钠水潴留容量依赖性高血压,宜选择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来进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

若患者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较为严重,可利用肾移植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利用捐献者的健康肾脏将患者的肾脏进行替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方式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也较多。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控制患者的饮食来提升治疗效果,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需保证低盐饮食,盐的摄入量每天需在3克以下,若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肾功能不全,需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也进行严格控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若肾功能正常,临床症状较轻,可参加一些强度较低的工作;若患者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出现肾功能不全情况,需保证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

在非手术治疗中,还可利用血液透析以腹膜透析的方式进行。血液透析利用机器将血液泵出体外,在经过过滤之后再输回患者体内。而腹膜透析也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方式,其可在家中或者医院中的门诊部门进行,其花费较少,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可增加腹膜炎的发生几率,患者的蛋白质流失也较大。

(四)血压控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并且这种高血压还可使得患者出现明显的预后不良,加重氮质血症的病情,这也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这类高血压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利用传统降压药的方式尽管可使得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但在肾小球内血管阻力降低上并不明显,钙通道阻断剂例如硝苯地平等在肾小球压力降低上当下尚未获得医学界的统一认可,在肾功能保护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来实现血压的控制,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来看,其可对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控制,降低肾小球张力,改善肾小球内血液动力学,增强血管的扩张。若患者的高血压病情较为严重,出现氮质血症,需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用量,避免使用保钾利尿剂,并随时对肾功能进行监测,避免出现高钾血症。可选择卡托普利、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来进行治疗。若血压控制效果不明显,可增加氨氯地平联合使用。

(五)血糖控制

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左右,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七大类:磺酰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格列奈类、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对于肾功能正常的病人,降糖药的使用主要根据病人胰岛的功能、血糖增高的特点,以及是否存在肥胖来选择。肾功能异常时,谨慎乃至避免使用磺酰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应选用较少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如阿卡波糖、吡格列酮等,但磺酰脲类中的格列喹酮仍可使用。中晚期病人建议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

(六)蛋白控制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症状极为严重,需做好蛋白的控制,来缓解患者的蛋白尿症状,抑制其病情的发展。在饮食上,患者需进食低蛋白饮食以及低磷饮食,改善患者的肾小球高压状态,更改善患者的肾小球高灌注以及高滤过状态,使得患者的肾小球硬化得以缓解。还可利用增加双嘧达莫药物使用剂量,或者选择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来进行使用,针对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可起到改善蛋白尿的作用。

结语: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人数在不断上升,患有该病的患者出现蛋白尿以及血尿,身体多个部位存在明显的水肿,给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下,西医中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研究较多,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