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

夏玉蝶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探讨。方法:选取2020.3月至2021.3月,一年内的新冠一线医护人员120例,对其使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表SAS》以及《抑郁自评表SDS》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心理状况。2021.3月-2022.3月针对这120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制定出相关心理护理措施,并实施这些措施,护理结束后对比前后SCL90评分、SAS评分以及SDS评分。结果:心理护理后的SCL90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后,实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冠一线医护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后,心理健康程度明显增高,抑郁和焦虑情绪得到显著缓解,具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人员;心理护理

前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表现症状为发热、干咳、乏力等,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一线护理人员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的主力军,自2019年湖北武汉爆发新冠以来,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巨大,工作氛围紧张,在感染的最前方,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1]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0.3月至2021.3月,一年内的新冠一线医护人员12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27.26±5.68,对其使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表SAS》以及《抑郁自评表SDS》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心理状况。针对这120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制定出相关心理护理措施,并实施这些措施。对比护理前后心理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参加实验医护人员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新冠一线医护人员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实验完全知情,并同意本次实验。

1.2方法

  1.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心理科医师为参加本次实验的一线医护人员展开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分享相关案例并指导如何面对恐惧,调节自身情绪。
  2. 建立交流小组,将医护人员分为多个交流小组,互相鼓励、照顾,分享心得,通过小组内自由交流在减轻压力。
  3. 重新建立医护人员的心理防线,正确认知现实,接受现实。为医护人员讲述可能面临的困难,明白疫情的突发性,做好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安全性。同时做好思想准备,不消极对待,要自我突破。
  4. 增强对自我的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辅导阶段积极与护理人员交流,明确告诉护理人员自己怎么了,心里在想什么。在应激状态下对自我认知可能出现偏差,加强自我的思想影响,控制情绪波动,深呼吸,避免阻碍工作。
  5. 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性,组建合作队伍,工作流程化,互相间形成支持、配合,让每个医护人员清楚队友的存在,建立团队意识,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6. 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利用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比如听舒缓的音乐,观看搞笑的视频,情况允许还可以亲近大自然,无人的地方喊出内心深处的压力。
  7.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开展会议,调节医护人员负面心理。与医护人员家人或附近居民沟通,创建多种形式的心理关怀。

1.3观察指标

使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评估,分数越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进行焦虑以及抑郁评估,分数越高,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由数据分析,心理护理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护理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实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心理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

例数

心理健康评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护理前

120

187.54±11.47

51.12±13.44

53.26±12.78

护理后

120

135.23±13.54

34.12±11.01

35.23±9.88

t

-

32.291

10.719

12.227

P

-

0.001

0.001

0.001

  1.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医护人员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牺牲,导致部分医护人员难以接受现实,同时也更加关注自我的身体状况,身体的任何反应都会引起警示,怀疑自己被病毒感染,并扩大预想不好的结果[2]。一线医护人员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还要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环境压力,疫情事件在医护人员面前反复重现,导致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产生应激行为[3]

在本研究中,一线医护人员在接受心理护理前,心理健康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偏高,通过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的资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性强等特点,加上目前尚无明确可治疗药物,并且病毒存在变异,这些特性加重了医护人员对疫情的不确定,对自身安全的不确定。新冠病毒存在潜伏期,并且在潜伏期内同样具有传播性,短时间爆发出大量的确诊病人,一线医护人员作为时刻离病毒最近的人员,工作强度高,工作环境封闭,担心自己感染,担心前线物资,担心家人健康,还要直面大量确诊患者带来的恐慌和负面情绪,导致心理防线崩溃,陷入焦虑、抑郁,产生应激反应。通过心理干扰内心负面情绪得以抒发、宣泄,加强对自身情绪的认识,重新构建心理防线,受到家人和民众的鼓励,经过心理专家的引导,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明显提升,有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一线医护人员在长期的紧张工作环境影响下,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下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应激反应。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改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减少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吴楠,赵雯.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护理人员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探讨[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2):151-153. 

[2]曾丽,冯世平,万彬,等.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人际冲突处理型态与心理韧性水平及其相关性[J]. 广西医学,2021,43(21):2595-2600. 

[3]皇甫明放,傅小玲,王凌妍,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J]. 重庆医学,2020,49(19):3172-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