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软件谷中学
摘要: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大多存在于信息技术课本个别章节的介绍。学校课堂管理,更多地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笔者在学习物联网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校STEAM实验室的物联网套件,自己设计了可以应用于自习课管理的一套简单设备,并经过几次试用后进行了改良,并与学生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反思和设想。
关键词:物联网 自习课 管理
一、自习课管理的困境
上好自习课非常关键。可以利用它查漏补缺,可以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也可以用来温习旧知或预习新知。然而,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上好自习课面临很大的困境:有任课老师看管的自习课很容易变成这门课的“一言堂”,任课老师在讲课,同学们在听,并不是真正的自习课;没有老师看管的自习课,课堂纪律很难保证,需要班委尽心管理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个别调皮又不服管的同学,班委更是要费劲心力,即便如此,有时结果也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想到,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协助管理自习课。这种科技手段就是物联网技术。
二、关于物联网技术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如果要创建智慧校园,也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比如,在室内放置温度传感器,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主控板链接,主控板同时连接小风扇和蓝牙装置,当检测到室内温度高于28度时,数据传输到主控板,主板控制打开风扇,同时通过蓝牙将温度数据传至手机上的数据库,实现智能风扇的功能。那么,如何利用物联网设备协助管理自习课呢?
三、利用物联网设备制作“自习课管理神器”
学校引进的物联网创新设计套件,包含控制主板、温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等模块。在了解了这些配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了一个“自习课管理神器”——控制主板上连接声音模块(即声音传感器,感知外界音量大小)、语音播报模块(录制教师的语音)、喇叭(播放教师的语音)。
主板通过数据线连接至电脑,通过xDing软件编写程序最终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当声音传感器感知到的音量超过50分贝时,喇叭就会播放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语音“请同学们保持安静,班委记录吵闹的同学的名单”。
“神器”制作好之后,就要投入使用。笔者选择了一节全体教师开会的自习课投入使用。上课前,笔者将“神器”放置在讲台上,但是并未介绍其原理,只是和同学们“约法三章”:如果整节自习课它都没有响起报警,全班每位同学加一分,如果触发了报警,则每次报警全班每人扣一分,整节自习课由班长监督设备的运行情况。自习课下课后,笔者到教室查看情况,发现教室内鸦雀无声,安静异常。于是询问班长警报是否响起过,话音未落,设备开始大声播放语音“请同学们保持安静,班委记录吵闹的同学的名单”,全班哄堂大笑。笔者关掉设备,班长回复道整节课全班都极其安静,它一次都没有响起过,于是每位同学获得了一分加分,皆大欢喜。然后班里的同学开始好奇地询问这个“神器”到底是什么,哪里来的,怎么工作的,笔者便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
四、设备的改良及新的构想
然而,第二次自习课上,“神器”的效果却开始大打折扣。有部分同学出于好奇故意大声咳嗽想试探它的灵敏性到底如何,还有部分特别调皮的同学想着即使扣分也是全班“连坐”,闲来无事,故意闹出动静来出风头。一节课下来,班长无奈地报告说,都记不清它响了多少次了,还有部分同学就是故意捣乱的。
于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规章制度做了调整,个别同学故意捣乱的,直接扣当事人的分,但报警次数的记录也是个问题。于是,经过思考和研究,笔者对“神器”进行了升级——在主板上增加了一个OLED的模块,该模块相当于一块小型的显示屏,可以显示文字信息,初始信息是0,报警每响起一次,数字增加1,这样就解决了计数的问题。笔者对代码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完善后的“自习课管理神器”2.0版本的使用就顺畅了很多。然而,它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后来,笔者和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自习课管理神器的版本升级的构想”的讨论,旨在发现目前版本的“神器”的各种不足,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解决方案。在笔者介绍了物联网相关知识之后,同学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天马行空”的构想。
笔者对同学们的各种构想给予了表扬,也感想良多。
五、反思与展望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自习课的管理,是笔者的一次小小尝试,收获自然是有的。比如,带领同学们解开了看似高大上的技术称谓背后的原理,了解到其实很多看似高端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身边的各个角落,破除了对新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并且通过切身的体验,发现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构思,为技术的更新升级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师生都参与了进去,学生也都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想法,弥足珍贵。
这次实践也给笔者带来了很多反思。
大部分同学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前几次的“尝鲜”之后,频繁的使用会使部分同学产生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觉得教师不够信任同学们。虽然不是视频监控,但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监听”,虽然目的是希望营造良好的自习课环境,但这种方式毕竟是外在压力的施加,而不是靠培养同学们的自觉主动性。所以,可以作为协助,但不能一直使用,更不宜产生依赖性。
答案是既有期待也有担心。大家都很期待能接触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新技术,尤其是物联网这种实用又有意思的技术。但同时又担心这些技术的加入会不会使课堂变得冷冰冰,普通学生和班委之间,和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变得冷淡和疏远?
最大的特点是评判标准可以量化,能尽量做到客观。但客观等于公正吗?笔者认为,未必。比如,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无法做到精准判断声音的来源,因此是将全班同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容易缺乏个性化关怀。这也是以后将其他技术引入课堂时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孔晓波. 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22(12): 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