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高校师生抖音接受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4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高校师生抖音接受度研究

王安琪

曼彻斯特大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34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主要将抖音视为学习资料的来源,并不看好它在教学互动和教学评估方面的作用。影响师生抖音接受度的四个主要因素为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结果展示性和映像。师生面临的困难包括备课时间和精力不足、教学能力和经验不够、个人隐私泄露和注意力分散。为推进抖音等社交媒体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均需做出相应的努力。

关键词:抖音;社交媒体;高等教育;技术接受模型。

一、简介

近十年来,社交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持续吸引着学者与师生的关注。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社交媒体被认为是实现连通主义和构建主义的关键工具,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围绕学生需求塑造学习环境,从而培养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1, 2]。从实践的角度,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观察到社交网络在教学活动中展现了相当的潜力[3-9]。许多学者还以教育管理和经济的视角开展讨论,认为社交媒体是强大的变革驱动力,与教师培养体系的优化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密切相关[3, 10-12]。鉴于社交媒体表现出的广泛影响,国际远程教育先驱Terry Anderson将其称为“教育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13],足见社交媒体于教育之重要性。

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的发展无疑是体现社交媒体教育潜力的重要佐证。依靠优秀的可供性、庞大的青少年用户基础以及碎片化、个性化等传播优势,抖音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国际上,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线下教育停摆期间,抖音海外版发起鼓励用户学习的“#LearnOnTikTok”话题,截至2022年8月共获得近四百亿的浏览量。在国内,抖音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机构于2019年联合启动了 “青椒计划”,以推动青少年短视频教育的发展;2020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普惠根基:短视频与全面发展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抖音正在成为服务全民教育、促进大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021年,抖音官方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双一流”高校的抖音入驻率达92%,直播场次高达14463场。可以说,抖音已经在“互联网+教育”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尽管具有种种优势和地位,调查却显示出抖音等社交媒体在高等教学中的应用规模和效果远没有达到理论期望的水平。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继续审视社交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明晰社交媒体在高校课堂中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以及怎么样才能发挥社交媒体的教学潜力。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抖音作为反映社交媒体使用现状的代表,深入探究师生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的态度与看法,了解影响他们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及社交媒体融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阻碍,以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作为研究工具,访谈提纲共计三个模块12个问题。除了采集性别、职业、从业时间、专业领域、使用抖音的时长与使用偏好等基本信息外,访谈重点收集了对象对高校课堂中使用抖音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使用抖音教学时的具体需求。

为了探讨影响师生使用抖音教学的因素,我们选择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作为分析框架。TAM是教学技术研究中信效度较高的经典模型,本研究使用的模型是改良后的版本之一,由Venkatesh和Davis等[15]提出。该模型含有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核心变量,使用意图和使用行为两个结果变量以及六个外部变量,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我们假设模型中的六个外部变量均对师生的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

图1. 改良TAM模型基本原理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使用便利抽样法招募访谈对象。研究共有9名访谈对象,其中5名为大学生,4名为大学在职教师。9位对象均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使用抖音一年以上,有线上学习或混合式学习经验。访谈对象的社会人口属性和学科专业领域如表2所示。访谈通过线上通话进行,录音转换为文本文件后导入至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中进行编码和主题提取。在对数据进行主题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共创建了34个自由节点,连接为11个树状节点,总结为三个主题。

表2. 访谈对象结构数据

教师

学生

性别

男性2人,女性2人

男性2人,女性3人

从业时间

两年及以下2人,

五年及以上1人

平均4年

专业领域

工科2人,文科2人

工科3人,文科1人,

商科1人

三、发现与结论

(一)师生眼中的抖音教学及其作用

在谈及抖音的教育性使用时,所有访谈对象都首先提出使用抖音短视频作为学习资源。师生对抖音短视频的正面描述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简短直观等,表示抖音短视频能够以简洁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改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主性。但同时,也有师生指出短视频碎片化、泛娱乐化和过度营销的问题。零散的知识构造和娱乐化的展示形式难以让学生进行深入和连贯的思考,而一些视频含有的商业性目的使得师生质疑其信息的真实性。鉴于此,多数师生强调短视频应经过严格筛选,以保证授课内容的严谨性。

在教学互动方面,由于抖音在学生中使用率高、较受欢迎,部分访谈对象认为使用抖音能够展示教师的创新能力,拉近师生距离。但师生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实际的师生互动会显著增加。学生表示出于个人隐私和个人形象的维护,不愿使用私人抖音账号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教学互动。而且,由于微信和QQ等专业聊天软件已经基本满足了在线交流的需求,师生认为使用抖音互动是不必要的。整体看来,师生对使用抖音进行教学互动的看法趋于消极。

访谈对象对于使用抖音进行教学评估有着较矛盾的认识。部分对象认为,制作与课程内容的短视频有助于整理思路和自我评价;对电商、营销等学科来说,短视频可以作为理论实践的媒介。但多数师生表示,使用抖音作为评估手段有些不切实际。一是评估标准不好设计,容易重形式而轻内容,有形式主义之嫌;二是对于没有视频制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技术负担较重。鉴于此,师生认为抖音不适合广泛用于学习评测。

(二)影响师生使用抖音教学的因素

  1. 工作相关性 工作相关性指在使用者看来,该技术适用于其工作的程度[15]访谈显示,抖音给用户留下的泛娱乐化和过度营销的印象,导致师生认为抖音不适合学术科研,因而不会将抖音作为教育辅助工具的首选项。同时,师生对相关性的感知表现出学科差异。理工科师生认为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抖音短视频数量少、内容浅;研究社会人文学科,尤其是外语类和财经类的师生,则经常可以看到专业相关的短视频。这使得理工科师生相较于社会人文学科对使用抖音表现出更消极的意向。
  2. 产出质量在使用者看来,该技术能多好地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叫做产出质量[15]访谈发现,教师和学生倾向于通过对比使用其他社交媒体和教学平台的经验,来判断抖音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此作为可否使用抖音的判断依据之一。相比抖音,学生认为Bilibili弹幕网、小红书等更适合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则更信任雨课堂、智慧树等学习管理平台。因为这些平台能提供更专业、更规范的教学功能,容易还原线下课程环境。在熟悉的模式中,教师能够更得心应手地达成教学目标。可见,由于在与其他工具相比时,抖音往往被认为难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师生不推荐使用抖音进行教学。
  3. 结果展示性 结果展示性衡量了使用该技术的成效是否明确[16]抖音教学的结果展示性对教师意愿的影响十分显著。对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使用新技术往往意味着对课程设计进行大幅度改变,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当确定新技术的工作结果配得上成本时,他们才会愿意使用。然而现有的抖音应用实例太少,教师无法从现有资料中获知抖音实际的教学成效,也很少观察到同事在使用抖音后获得明显的教学提升。在结果展示性较低的情况下,教师感知到的使用风险较高,所以使用抖音教学的意愿较低。
  4. 映像 映像指在使用者看来,使用该技术这一行为能够提高其社会地位的程度[16]。研究中发现,访谈对象十分关注使用抖音这一行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部分抖音用户表现出的沉迷短视频、盲目跟风、过度消费等不良现象,让一些大学生对抖音持否定态度,认为抖音用户缺乏自制力、品位低下。一些受访学生表示,他们担心使用抖音会使自己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留下游手好闲、只顾玩乐的印象。教师也称使用娱乐社交媒体可能对其职业声誉产生威胁,使他们受到前辈和上司的否定。出于对抖音教学给映像带来消极影响的担忧,师生对使用抖音的态度趋向于谨慎和保守。

(三)师生使用抖音教学时面临的困难

  1. 备课时间与精力不足 青年教师们表示,自己对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教学创新有较大的兴趣,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龄短的高校教师往往需要一定量的学术成果来确保工作稳定,提高学术地位。因此相比教龄更长、职称更高的同事,青年可用于教学创新的时间更少。而上文中已提到,教师使用抖音教学将面临较大的工作量。囿于工作量压力和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以在教学中大规模地使用抖音。
  2. 教学能力与经验受限 教学能力和使用社交媒体的经验不足是阻挡教师使用抖音的最主要障碍。一方面,对于部分年长的教师来说,使用抖音还存在技术性难题。另一方面,将抖音这类开放式社交平台作为教学工具,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线上教学理论。但多数受访青年教师表示,他们缺乏相关经验,并不特别清楚应当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而且当前针对新入职高校教师的“非升即走”政策,着重强调教师的科研成就,严重削弱了青年教师探索教学技术的动机。
  3. 个人隐私保护 师生均表示他们倾向于将个人日常使用与教学性的使用分开,以防止隐私泄露。为了维持自己的工作形象,多数访谈对象希望尽量不在教学活动中透露过多私人抖音账号的信息。此外,还有一些亲身经历过网络骚扰的学生称,使用抖音与老师和同学互动,可能会暴露自己的学校和课程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会被用于揭示他们的真实身份和地址,从而招致不必要的攻击和骚扰。
  4. 注意力易分散 分散注意力是最常被访谈对象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所有的受访学生都表示,他们或多或少有使用抖音学习或查询资料,结果完全偏离了学习方向的经历。多名访谈对象认为,由于抖音视频会自动连续播放且相连的视频主题往往缺乏连续性或相关性,用户在使用抖音搜索和观看教育类视频时容易被其他不相关的内容吸引,从而难以达成学习目标。

四、建议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各类要素和问题,我们对如何更好地使用抖音等社交媒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抖音:完善平台规范,推进功能创新

一方面,针对用户生成内容的低俗化、同质化和泛娱乐化等现象,抖音应严格按照网络管理法条例对短视频进行规范审核,鼓励用户上传原创高质量内容;改正“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引导倾向,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发挥短视频教育潜力。另一方面,针对恶意评论、私信骚扰等现象,抖音应完善用户监督机制,对违规用户进行适当的劝阻和处罚,以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帮助促进知识网络的建设和连通。最后,对于分散注意力的问题,抖音可在功能和个性化机制上进行创新,例如建立教育主题专区、设置教育类视频合集功能等,为用户提供更有连惯性的学习体验。

(二)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减轻科研负担

在线上教育和混合式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需要更加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发展,帮助课程体系向着开放化、去中心化、异步化的方向转型。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和技术困难的年长教师,高校需提供必要的教学培训和技术支持,并在数字教学技术的选择上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中,应牢记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科研领域有所建树,更需要有过硬的教学技术和教育能力。可通过完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适当减轻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鼓励教师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探索教学实践中。

(三)教师:转换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实质规律,仍保留着将线下教学照搬到网上的传统思维模式。教师需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转换教学观念,意识到高等教育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拥抱开放化和多元化的教学互动与评估手段,努力为学生打造高度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在进行课程内容与技术的整合时,教师应尊重学生意见,共同做出决策。面对技术整合、课程设计、时间与工作量的压力等问题时,教师则应始终保持教学创新的积极信念,实现自身角色的积极转变。

(四)学生:主动增进交流,严格自控自律

学生应主动与教师充分交流意见,一则利用自己使用各类社交媒体的丰富经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发;二则针对隐私安全等问题,努力开发双方都满意的教学评估和在线互动方式。学生之间也应合理利用抖音的社交功能增进互动,如通过拍视频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与他人合拍进行讨论和协作等,真正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在使用抖音短视频进行学习时,则应提升个人专注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发现、甄别和利用碎片化知识的能力,成为高度自主自律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McLoughlin C, Lee M J. Personalised and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Web 2.0 era: International exemplars of innovative pedagogy using social software[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26(1).

[2]Trust T, Krutka D G, Carpenter J P. "Together we are bett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tworks for teachers[J]. Comput. Educ., 2016,102:15-34.

[3]Selwyn N.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J]. The Europa world of learning, 2012,1(3):1-10.

[4]Manca S, Ranieri M. Facebook and the others. Potentials and obstacles of social media for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95:216-230.

[5]张羽婕. "抖音"微视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 职业, 2018(27):89-90.

[6]唐承鲲, 徐明. 基于社交媒体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要素与实现机制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15,33(06):32-38.

[7]杨进中, 张剑平. 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1(02):89-97.

[8]陈燕, 李天龙. 社交与教育功能视角下的微信传播[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25(07):120-126.

[9]Chintalapati N, Daruri V S K. Examining the use of YouTube as a Learning Resource in higher educa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AM model[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17,34(6):853-860.

[10]Tess P A.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classes (real and virtual)–A literature review[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29(5):A60-A68.

[11]Selwyn N. Looking beyond learning: Notes towards the critical stud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0,26(1):65-73.

[12]Hu S, Gu J, Liu H, et al.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media usage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s,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inpidual creativity[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 2017.

[13]特里·安德森, 王志军, 张永胜, 等. 教育技术三大支柱:学习管理系统、社交媒体和个人学习环境[J]. 中国远程教育, 2017(11):5-15.

[14]Clark R E.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3,53(4):445-459.

[15]Venkatesh V, Davis F.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186-204.

[16]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u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19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