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华美小学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是进行解题计算教学的前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会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调查发现,在概念教学中,老师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那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哪些对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拉近距离
数学就藏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践出发,去接触数学,认识数学,感知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引进现实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学生现有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实际感知的活动中,在事物的表象中,将其本质精华和属性进行归纳,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平均数》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些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有趣的生活化情境,首先将“猪八戒给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猪八戒的西瓜分给3个猴子,老大2个,老二3个,老三 4个。你对猪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有意思的话题激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然后让学生,用学具---小棒进行操作、实验和观察。将学习内容与故事情境有机整合,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达到了平均数的初步感悟的意义。激活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并为一节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开端。
二、实践操作,认识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教数学”变为“做数学”,将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形成于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一般是基于直观感知的方式来获取概念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活动的机会。但是还有不少老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演示层面上,忽视了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探求,在经历与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知意识和探求能力。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直尺、不同规格的纸板若干,剪刀与卷尺,还有透明胶等。课堂上交代提醒:“大家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哪个小组能用这些纸板,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做的用时最短,合作得最好。”通过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极高,小组成员每人都在积极为任务而思考、动手,很快就制作好了,然后让每一组学生说出,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长、宽、高为多少?指出与其长、宽、高相等的棱有哪些。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唤醒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在许多教材中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的。在低年级,先出现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初步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及实物图,如装墨水瓶的纸盒、魔方等。积累一些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知道这些形状的名称。然后,通过操作、观察,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感性认识。再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图形(并非透视图)。但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只要学生知道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名称,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形状即可。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第二阶段是在较高年级。教学时仍要从实例引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收集长方体的物体,教师先说明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让学生数一数面、棱和顶点各自的数目,量一量棱的长度,算一算各个面的大小,比较上下、左右、前后棱和面的关系和区别。然后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再从长方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进而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观察图形,弄清楚不改变观察方向,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和几条棱。哪些是看不见的,图中是怎样来表示的。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逐步看懂长方体的几何图形,形成正确的表象。
三、新旧结合,构建体系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构建知识体系。例如《乘法的意义》一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提出可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带领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能解决简单乘法问题,理解乘法的意义。授课老师首先出示了“儿童乐园”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他们在玩什么呢,竟然玩得那样高兴,目的是让学生提供画面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2+2+2+2=8(人),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然后让学生寻找相同的加数是的个数---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笔者采用的是针对旧的知识,即加法2+2+2+2+2=8来进行进行新的知识---乘法的教学的。通过笔者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来学习了新的知识。从“加法意义”到“乘法意义”,在数学概念的形成中,带领学生提高抽象与概括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比较、归纳,构建数学概念并理解牢记。在概念的引入中,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最主要要依托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主性,通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深入思考,完成数学概念的构建。我们还可以实施讲练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质疑,给学生时间与空间的操作,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